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段子。
一位三十多歲的男子開車不小心撞飛了一位路人,他的第一反應不是報警,而是打電話給他媽媽哭訴,說讓警察別抓他,他不是故意的。
「笑話」并不好笑,卻反映出當今社會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孩子小的時候由于父母過度寵愛、干預、控制,導致孩子長大后成為「生活低能兒」,或心理有疾病的人。
如果孩子身上出現這些特征,說明你管的太多了,需要引起重視,及時轉變。
父母管得太多,孩子最明顯的表現就是不自律。比如完成作業,只要你不催,他就不動筆,你不在家更是寫都不寫。
《P.E.T.父母效能訓練》中有這樣一個案例。
一名17歲的男孩,平時父母對他的要求非常嚴格。男孩在這種環境下,變得特別的依賴父母的督促。
他說:「每當我父母不在身邊時,我發現我不可能讓自己離開電視前面的椅子。我已經習慣了他們逼我去做功課,當他們不在家時,我自己內心找不到任何力量,能夠讓我去做功課。」
當父母過度控制孩子的一切,包括學習、生活和社交活動時,孩子會逐漸失去自律的能力。
因為他們沒有機會面對自己的責任和決策,會缺乏自主性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漸漸地他們會變得過度依賴他人的監督和指導。他們習慣了有人告訴他們該做什麼和怎麼做,一旦沒有人指導,他們會感到迷茫和無助。久而久之就會對他們的學業和生活產生負面影響。
因此,作為父母,我們需要意識到過度管控的負面影響,并給孩子適當的自主權和責任。培養他們的自律能力是幫助他們成長和發展的關鍵。讓孩子有機會獨立解決問題、做出決策,并承擔相應的后果。
父母過度管控包辦孩子的一切事物,比如孩子七八歲了還喂飯,十歲了還幫他洗澡,這樣做的后果是直接導致孩子的動手能力差。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