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除了是一種身份,更是一種責任,從事心理學工作越久就越會發現,生命早期的的養育,對一個人性格的塑造至關重要,甚至可以說絕大多數心理問題,以及人際關系問題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早期,在那里找到根源。
那今天我們就從父母常說的「三句話」入手,通過這「三句話」看看,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互動是怎麼樣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進而影響他成年之后的成長和發展的。
我們很小的時候,父母會給我們說:「乖,聽話」,不過從事心理學工作久了,接觸到各種案例多了,就會逐漸發現,這句話是有問題的。
它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是試圖控制他,讓他服從于父母這個權威。至少當父母這樣說的時候,就沒有準備耐心地聽孩子表達他內心的想法。
所以這句話雖然「簡單粗暴」,能快速見效,能給父母省心,但它遏制了一個生命表達的欲望和成長的空需求。
俯下身來,耐心的聽孩子表達,引導他說出自己的想法,這不容易,不簡單。所以大都數父母就選擇了「你要聽話」,一言以蔽之,省時省事。
特別是如果父母控制欲比較強一些,那這個「聽話式的養育」會更加嚴重,那麼這樣成長起來的就孩子很難有自己的主見,很難有創造力和活力。
因為主見、創造力和活力最先開始都是「不聽話」的,而聽話的孩子,在他們的心路歷程中,自己一直就是一個權威眼里的乖孩子。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懂事或是很深的絕望。
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至少從心理問題的案例來看,是這樣的。
那些容易抑郁的人,那些容易內疚的人,以及那些在人際關系中敏感、不快樂,不愿意麻煩別人,凡事都想自己扛的人,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太懂事。
但是如果你仔細分析,就會知道,在他們的小時候,他們可能是經歷過若干次「絕望」。比如我的一位來訪者,她是一個典型的女強人,雖然事業很不錯,可是她過得不高興、不快樂,甚至有輕微的抑郁癥。
她家里有個哥哥,沒有工作,和他的爸爸媽媽在老家縣城里一起生活,而生活的負擔都靠她,她每一個月都會給家里寄很多錢。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