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除了是一種身份,更是一種責任,從事心理學工作越久就越會發現,生命早期的的養育,對一個人性格的塑造至關重要,甚至可以說絕大多數心理問題,以及人際關系問題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早期,在那里找到根源。
那今天我們就從父母常說的「三句話」入手,通過這「三句話」看看,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互動是怎麼樣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進而影響他成年之后的成長和發展的。
我們很小的時候,父母會給我們說:「乖,聽話」,不過從事心理學工作久了,接觸到各種案例多了,就會逐漸發現,這句話是有問題的。
它最大的問題就是 沒有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是試圖控制他,讓他服從于父母這個權威。至少當父母這樣說的時候,就沒有準備耐心地聽孩子表達他內心的想法。
所以這句話雖然「簡單粗暴」,能快速見效,能給父母省心,但 它遏制了一個生命表達的欲望和成長的空需求。
俯下身來,耐心的聽孩子表達,引導他說出自己的想法,這不容易,不簡單。所以大都數父母就選擇了「你要聽話」,一言以蔽之,省時省事。
特別是如果父母控制欲比較強一些,那這個「聽話式的養育」會更加嚴重,那麼這樣成長起來的就孩子很難有自己的主見,很難有創造力和活力。
因為主見、創造力和活力最先開始都是「不聽話」的,而聽話的孩子,在他們的心路歷程中,自己一直就是一個權威眼里的乖孩子。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懂事或是很深的絕望。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至少從心理問題的案例來看,是這樣的。
那些容易抑郁的人,那些容易內疚的人,以及那些在人際關系中敏感、不快樂,不愿意麻煩別人,凡事都想自己扛的人,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太懂事。
但是如果你仔細分析,就會知道,在他們的小時候,他們可能是經歷過若干次「絕望」。比如我的一位來訪者,她是一個典型的女強人,雖然事業很不錯,可是她過得不高興、不快樂,甚至有輕微的抑郁癥。
她家里有個哥哥,沒有工作,和他的爸爸媽媽在老家縣城里一起生活,而生活的負擔都靠她,她每一個月都會給家里寄很多錢。
因為她很懂事,她從不愿意向別人開口,麻煩別人。因為在她的潛意識里,有太多的記憶,那些記憶中留存著被拒絕, 拒絕太多,她便不再伸出雙手,因為她「絕望」了。
她想要一支鉛筆,被媽媽拒絕,說她女孩子用哥哥剩下的就可以,她想上學,爸爸說她需要支持家里的生活,她得打工,她要懂事,才是好孩子。
「我是為你好」,這句話想必大家不會陌生,一般而言,這句話的前面或者后面還會跟上一些內容,比如跟上我們上面講述的內容,例如:你要聽話,我是為你好。
不過今天我還想跟大家談一些另外的東西,這個東西叫做付出感。它是當一個人說出「我是為了你」,或者「我是為了你好」之后產生的一種感覺。
在前不久播出的《奇葩說》中,黃執中說在所有的關系中付出感都很傷人,他講了一個例子,一位媽媽一生都在吃魚頭,把魚肉留給孩子,因為她為了孩子才這樣。
可是在臨終的時候,她對旁邊的兒子說,孩子你知道嗎?其實我不喜歡吃魚頭,我喜歡吃魚肉,媽媽是為了你們能吃上魚肉才委屈自己。
黃執中說小時候他覺得那位媽媽非常了不起,非常偉大,可是現在他覺得那個兒子得多痛苦,因為那個兒子得多內疚。
這就是 其中一方覺得委屈自己,另一方不由得產生內疚。這在心理學上就叫做付出感產生道德優越感,使得對方產生內疚感。
在所有的關系中,一旦一方有付出感,就會開始積攢自己的道德優越感,道德優越感越高,就越想著兌現,即你得報答我。
而這樣的關系中,愛被淹沒了,愛是什麼?愛是如他所示,而非如我所愿,愛就是我愛你本身,并不是你能變成我想象中的樣子,或者你會報答我,我才愛你。
世界上大多數的愛是為了在一起,而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為了創造分離,是為了滋養出一個身心健康的,有活力的,有創造力的,獨立的他,然后目送他展翅飛翔,去創造屬于他的世界!
愿以上論述能給為人父母的你,或者終將為人父母的你帶來一點點參考,也愿你能養育出一個身心健康的,有活力的,有創造力的,有自己生命力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