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朝你喊出第一聲『媽媽』時,媽媽心里那塊最柔軟的地方仿佛也開了花。
對孩子來說,『媽媽』是溫柔鄉,是安全地,是最離不開的地方。
不論是他高興時、害怕時、還是無聊時,『媽媽』成了他的口頭禪,有事沒事就會喊媽媽。
當那個整天圍在你身邊『媽媽』、『媽媽』叫得你煩躁的娃,有一天把『媽媽』換成了簡短的『媽』后,看似只是少了一個字,卻讓很多媽媽感到失落。
似乎這樣叫,孩子和自己之間的關系變得生分了,不似小時候那麼親密了。
這種感覺,就跟熱戀期、蜜月期一樣,為了表達我們的濃情蜜意,我們和伴侶之間會彼此起各種親密的昵稱「寶寶」、「貝貝」、「乖乖」。
但是過了這段時間,這些表示親密的昵稱就沒有了。回憶起來,也難免會有點失落吧!
不過,要告訴媽媽們的真相是,孩子從『媽媽』到『媽』稱呼的變化, 是孩子的身理和心理都在成熟和獨立的標志哦!
1.孩子的語言系統發育成熟了
孩子的語言學習,必須是在發音器官,聽覺器官和大腦發育都正常的情況才能產生,但兒童的語言系統發育是逐漸成熟的。
孩子剛開始學說話,都是從疊詞開始的,比如飯飯、覺覺、鞋鞋、媽媽。
由于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是從單音開始,到詞語,再到句子。
當孩子的語言能力到了可以發出單音,而又沒到發出詞語的能力時,疊詞更容易發聲,有助于學習語言,表達需要。
比如孩子說奶奶,我們就知道他想喝奶了,孩子說覺覺,我們就知道他想睡覺了。
很多爸爸媽媽跟小寶寶說話時,也會使用疊詞,表達對寶寶的寵溺和喜愛。
比如,寶寶,去覺覺吧,寶寶,來飯飯啦,寶寶,換尿濕濕了。
孩子運用簡單的表達,父母就知道他想做什麼,父母用這樣的兒語表達情感,孩子和父母溝通起來更順暢,互動也更充分了。
當孩子的語言系統發育更好了,想表達的東西更多了,就會追求更簡潔的表達,疊詞的使用也會逐漸消失。
2.是孩子心理成熟的表現
按照心理學依戀理論中的說法,孩子出生后,心理上會有兩個媽媽:
一個是內心中的媽媽,孩子與媽媽處于共生狀態,這個媽媽在孩子的潛意識里是「無限愛自己、無限支持和溫暖自己、無限安全」的。
這個理想成人的印象, 會成為孩子自我評估和面對生活的安全感基礎。
另一個是現實中的媽媽,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媽媽會照料生活,管束紀律。
剛開始,這兩個媽媽都是孩子需要的、依賴的。
但是隨著孩子自我意識和獨立能力逐漸增強,媽媽不再是自己的全世界,他們從心理上開始脫離「現實中的媽媽」,渴望獨立和自主。
而從語言上表現出來的,就是對父母的稱呼及對父母說話更簡短了。
因此,對于孩子來說,從奶聲奶氣的「媽媽」,到簡短的「媽」,是心理斷奶,更是獨立的開始。
3.不高興了或者從眾心理
孩子到了青春期,有的媽媽還像小時候那樣對孩子,讓孩子從心理上比較排斥。
當孩子不開心時,會用簡短的一個字「媽」,來表達自己的力量。
還有些孩子,因為從眾心理,看到身邊的同齡朋友都用「媽」稱呼母親,而自己還叫「媽媽」,就會顯得幼稚可笑,所以也就改變了對母親的稱呼。
其實,不論孩子叫你「媽媽」,還是叫你「媽」,都是孩子成長路上正常的現象。
因此,媽媽也不要玻璃心,覺得孩子跟你的關系不親昵了,可以這樣應對。
第一、舍得放手
只要是孩子,他總歸是要長大的。
作為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給與孩子充分的愛和安全感,珍惜他們黏著自己,有事沒事就喊「媽」的時光。
當孩子干脆利索地喊一聲「媽」,轉身投入自己的世界時,也要舍得放手。
讓他們去探索自己的世界,嘗試新事物,發展能力和興趣,這樣孩子才能真正地長大。
第二、保持溝通
舍得放手,不是說就不管孩子了。
雖然孩子一天天長大,但是依然需要父母。
父母與孩子理想的距離是:彼此有獨立的空間,又能緊密相連。
父母要給予孩子成長空間,與孩子也要保持暢通的溝通渠道,理解孩子的成長煩惱、內心感受、給予孩子應有的關注和呵護。
第三、做后盾
世界上只有一種愛是為了分離,那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
不管孩子表面上有多麼不需要父母,父母都要讓孩子知道:
無論你飛得多高,飛得多遠,只要飛累了,家永遠都是你棲身的地方,父母永遠都是你堅強的后盾。
很多父母既希望孩子獨立成熟,做事有主見,又希望孩子還像小時候那樣依賴自己,跟自己無話不談。
當孩子長大了,對自己的語言發生變化后,父母難免會失落,總希望孩子回到小時候。
心理學者曾奇峰說過:
撫養者越是能夠給予孩子高品質的親密關系,孩子就越有能力和撫養者分離。
當那個小時候的『黏人精』,有一天不再有事沒事喊媽媽時,說明他真的長大了。
只有你在他小的時候,給予了他充足的安全感,他才能那麼自信、那麼勇敢地去探索、去嘗試、去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