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朝你喊出第一聲『媽媽』時,媽媽心里那塊最柔軟的地方仿佛也開了花。
對孩子來說,『媽媽』是溫柔鄉,是安全地,是最離不開的地方。
不論是他高興時、害怕時、還是無聊時,『媽媽』成了他的口頭禪,有事沒事就會喊媽媽。
當那個整天圍在你身邊『媽媽』、『媽媽』叫得你煩躁的娃,有一天把『媽媽』換成了簡短的『媽』后,看似只是少了一個字,卻讓很多媽媽感到失落。
似乎這樣叫,孩子和自己之間的關系變得生分了,不似小時候那麼親密了。
這種感覺,就跟熱戀期、蜜月期一樣,為了表達我們的濃情蜜意,我們和伴侶之間會彼此起各種親密的昵稱「寶寶」、「貝貝」、「乖乖」。
但是過了這段時間,這些表示親密的昵稱就沒有了。回憶起來,也難免會有點失落吧!
不過,要告訴媽媽們的真相是,孩子從『媽媽』到『媽』稱呼的變化,是孩子的身理和心理都在成熟和獨立的標志哦!
1.孩子的語言系統發育成熟了
孩子的語言學習,必須是在發音器官,聽覺器官和大腦發育都正常的情況才能產生,但兒童的語言系統發育是逐漸成熟的。
孩子剛開始學說話,都是從疊詞開始的,比如飯飯、覺覺、鞋鞋、媽媽。
由于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是從單音開始,到詞語,再到句子。
當孩子的語言能力到了可以發出單音,而又沒到發出詞語的能力時,疊詞更容易發聲,有助于學習語言,表達需要。
比如孩子說奶奶,我們就知道他想喝奶了,孩子說覺覺,我們就知道他想睡覺了。
很多爸爸媽媽跟小寶寶說話時,也會使用疊詞,表達對寶寶的寵溺和喜愛。
比如,寶寶,去覺覺吧,寶寶,來飯飯啦,寶寶,換尿濕濕了。
孩子運用簡單的表達,父母就知道他想做什麼,父母用這樣的兒語表達情感,孩子和父母溝通起來更順暢,互動也更充分了。
當孩子的語言系統發育更好了,想表達的東西更多了,就會追求更簡潔的表達,疊詞的使用也會逐漸消失。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