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兒過程中,不知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
孩子一哭,大人就心煩意亂,忍不住大聲吼他:「別哭了!」
看著孩子哭,大人先控制不住情緒了,忍不住朝他發脾氣。孩子哭得越厲害,大人越煩躁。
我在布妞還小的時候,也有過這種情況。明知道孩子哭吼他不管用,可我就是莫名地煩躁,控制不住自己。
為什麼孩子鬧情緒,我們大人先崩潰呢?
一:「喚起」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詞叫「喚起」。
比如我看電視,眉姐姐去世那一段,嬛嬛踉踉蹌蹌走出來,用盡全身力氣在悲痛。
我每看一次這個片段,都會忍不住跟著哭一次。
她的動作、她的眼神、她的面部表情、她的感染力,全都引起了我的共鳴,讓我忍不住跟著她悲傷,跟著她難過。
這種「從他人身上看見情緒,我們就會在內心感受到這些情緒」的狀態,就是喚起。
也可以說,你看到了什麼,就成為了什麼。
你看到孩子哭,其實你也看到了他的情緒,你看到了他的無助、他的難過、他的傷心和痛苦。
既然知道孩子哭是在難過,那為什麼我們還會抓狂、煩躁,而不是耐心幫助他呢?
因為我們自己也缺乏正確處理這種情緒的經驗。
而且孩子哭得越厲害,他「喚起」我們不安的情緒就越強烈,我們就越容易被這種情緒淹沒。
于是挫敗感、無力感,甚至是恐懼感,讓我們只想把這種不好的感覺趕跑,所以便用發脾氣或者大聲吼叫的方式來制止孩子:「別哭了!」
看,哭聲停止了。我們看不到孩子難過的情緒了,那種「喚起」我們自身痛苦的情緒也隨之消失了。
簡單粗暴地制止、不允許孩子哭鬧發脾氣,雖然當下安靜了,但對孩子的影響,卻是深遠的。
二:我們與孩子是用身體語言溝通
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我們與孩子的交流,最主要是通過身體對身體進行溝通的。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