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別讓你的女孩溫暖了別人,內耗了自己。教她真善美的同時,也要記得告訴她尊重自己的感受。
唯有這樣,我們的女孩才能內心強大,幸福一生。
作者 | 可樂媽
前幾天,我帶女兒樂樂出去跟朋友吃飯,有一件事讓我心里五味雜陳。
飯桌上有一道避風塘雞翅,頗受小朋友們歡迎,剩下最后一塊時,有人問:「你們誰還要啊?」
女兒很想吃,看雞翅的眼神里充滿了渴望。
朋友見狀,便提議說:「給樂樂吧,剛才樂樂都沒怎麼吃到。」
然而這時,另一個小男孩卻喊道:「可我也想吃!」
女兒聽見后,立刻笑著說:
「那給弟弟吧,我也沒有很想吃。」
雖然女兒嘴角上揚,但我卻分明從她的眼神里看到了一絲失落。
這一幕,突然讓我想起了很多事:
一直以來,我都教女兒要與人為善,要體諒他人,而女兒也如我所愿,成了一個大方熱情的女孩。
和小朋友在一起玩時,她永遠扮演著大姐姐的角色,面面俱到地照顧所有人。
有朋友來家里做客,她也像個小大人似的忙前忙后,以至于周圍的朋友都對我贊不絕口。
可最近,我卻發現女兒變得越來越沉默。
女兒的班主任也跟我說,樂樂在學校總是一副無精打采的模樣,上課還時不時走神。
我問女兒怎麼回事,一開始她不肯說,直到我再三追問才告訴我: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別人的一個表情、一個眼神、一句不經意的話,都能在她的腦中掀起驚濤駭浪。
她總是忍不住在想:
別人是不是討厭她了?
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好?
甚至連同桌沒等她一起下樓做課間操這樣的小事,她都要反復琢磨到深夜。
一開始,我覺得是女兒想太多了。
直到我向一位學心理學的朋友傾訴時,她才一語驚醒夢中人,告訴我 女兒這是陷入了精神內耗。
小小的她正在被內心的糾結、焦慮、恐慌等情緒撕扯著。
消耗了她的精力,也讓她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
為了幫助女兒走出糾結、恢復自信,我翻閱了大量相關書籍并從中整理出了6句話。
如果想讓孩子遠離精神內耗,這幾句話,父母一定要趁早告訴他們。
你可以好脾氣
但一定要學會發脾氣
孩子,生活中,你是否遇到過這種情況:
你對所有人都很好,以為這樣就會有更多人喜歡你,可周圍人卻只覺得你好欺負,做任何事都不顧你的感受;
到頭來,你付出了真心,犧牲了時間,自己卻越來越不快樂。
其實,就像作家米格格說的:
圓潤不尖銳、柔軟不懦弱,這樣的美好才是飽滿的、有底氣的。
有部電影名叫《授權》,里面的女主是個性格溫和的老好人,可她的逆來順受換來的卻是他人的得寸進尺:
工作上,她兢兢業業,但老闆卻提拔了另一個新來的員工;
生活中,閨蜜拿她當「情緒垃圾桶」,可當她遇到挫折時,閨蜜卻只顧著玩手機......
為此,女主每天都過得很憋屈。
終于有一天,她決定不再忍耐了:當面指責領導有眼無珠,在閨蜜敷衍自己時將對方的手機扔進了水杯里。
做完這些后,她本以為自己會很忐忑。
可驚奇的是,她卻睡了多年來的第一個好覺。
孩子,許多時刻,你覺得委屈、不開心,就是因為弄丟了自己的攻擊性。
有句話說得好:「和尊重一個好脾氣的人比起來,人們更容易尊重一個會發脾氣的人。」
你可以不發脾氣,但不能沒有脾氣。
生出棱角,長出尖刺,不是為了傷害別人,只是為了更好地保護自己。
就算別人不喜歡你
那又怎樣
曾有人問復旦大學的教授陳果:「別人喜歡你和自己喜歡自己,哪個更重要?」
她給出的答案是:
「兩個都重要。
但在兩者不能兼顧的情況下,自己喜歡自己更加重要。」
人生在世,很多人總是在迎合別人的喜好,改變原本的自己。
久而久之,自然越活越累,內耗的時間也越來越長。
舞蹈家金星曾分享過自己兒子的一段經歷:
在學校,有個同學不喜歡金星的兒子,于是故意挖苦他:「你媽媽是個男人。」
若是一般的孩子,遭到這樣的攻擊,要麼憤怒不已,要麼感到自卑。
但金星的兒子卻很坦然,淡定反擊道:
「那又怎麼樣!關你什麼事!」
所以,孩子,你看,很多事當你自己不在意時,就不會再困擾你了。
很喜歡李雪琴說的一句話:「我想對那些不喜歡我的人說,我也不喜歡你們。」
與其費力不討好,白白受折磨,不如屏蔽掉那些消耗你的人和事。
一旦有了「被討厭的勇氣」,你就會發現:
你不需要看任何人的臉色而活,哪怕入不了別人的眼,也不妨礙你走出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你永遠不需要
向別人證明什麼
畫家陳丹青說:「人們只會愿意看到他們希望看到的。」
孩子,你曾跟我抱怨,說班里有同學講你的壞話,你越是費盡口舌地解釋,流言蜚語就越是生生不息。
為此,你好幾個夜晚都難過地睡不著覺,在被窩里偷偷掉眼淚。
其實,很多陷入內耗的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歷。
還記得那個牛津女博士朱朱嗎?
她是個十分優秀的女孩,從牛津畢業那年,她在網上曬出了一條視訊:「今天我以牛津第一的成績從數學建模系畢業了。」
沒想到,這一小小舉動卻引發了軒然大波。
很多人看她成績優異、長相出眾,紛紛站出來「打假」:
有人質疑她偽造學歷,有人說她想當網紅,還有人造謠她的成績來歷不明。
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朱朱費了不少力氣,又是拍學歷證書,又是當場解數學題......
然而,網暴她的人卻輕飄飄撂下一句:
「哦,我就是看你想紅,特意幫幫你而已。」
孩子,你明白了嗎?
當一個人誣陷你的時候,他根本不在意真相是什麼,他只是想看到你百口莫辯、孤立無援的樣子。
與其費盡心力向別人證明自己,倒不如把時間留給自己,把真相交給時間。
做好自己,問心無愧,那些質疑你的聲音自會隨風而去。
你內心所焦慮的事
90%都不會發生
孩子,你一定聽過這樣一句話:別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
但今天,媽媽想告訴你另外一句話: 也別為尚未來臨的大雨而焦慮。
距離期中考試還有半個月,你就開始惶恐不安,整日擔心考不好該怎麼跟老師、父母交待;
才剛當選副班長,你就開始擔心,下次選舉班干部時如果不能連任會不會很丟臉。
看到你這樣,媽媽想給你講個關于沙鼠的故事:
在撒哈拉沙漠上,有一種灰色的嚙齒動物,叫沙鼠。
每當旱季來臨時,它們就會開始囤積草根,整日忙忙碌碌。
但奇怪的是,很多時候,明明它們已經擁有了足夠撐過旱季的草根,但還會分秒必爭地繼續尋找更多。
而一旦停下來,它們就會變得焦躁不安。
可最后,它們辛苦囤積的草根,大部分直到腐爛了都沒能用上。
當沙漠上其他的小動物正在享受陽光和食物時,只有可憐的沙鼠們每天過著疲憊又焦慮的生活。
很多時候,真正拖垮你的,并不是現實中的困難,而是你腦海中的焦慮。
事實上,你所擔憂的事情,可能90%都不會發生。
未來的事情,我們誰都無法預料。
所以,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把握當下,專注于腳下的路,不去預支明天的煩惱。
拒絕是每個人的權利
不喜歡的事就要大聲說出來
畢淑敏曾說過一句話:
「拒絕就是一種權利,你那麼好說話,又有誰能體諒你?」
媽媽知道你一直是個熱心腸的好孩子。
只是,對于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們可以幫;
但如果一件事已經超出了你的能力范疇,你答應了,最終拖累和吃虧的只是你自己。
就像《人間失格》中寫的:
「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絕的能力。
我害怕一旦拒絕別人,便會在彼此心里留下永遠無法愈合的裂痕。」
孩子,一段好的友誼,從來不應該建立在一方對另一方的有求必應之上。
真正的好朋友,是哪怕我拒絕了你,你也不會因此而責怪我。
哈佛大學曾做過一項關于拒絕的調查,結果發現:
如果一個人學會合理的拒絕,就能減少90%以上不必要的麻煩,更能減少大量個人時間和精力上的浪費
所以,孩子,為了讓自己活得更輕松,你有權行使拒絕的權利。
所有你不想答應的事情,都可以在一開始干脆拒絕。
唯有這樣,自己才不會陷入糾結當中,別人也才會感受到你的珍貴。
自己不是一個人
爸爸媽媽永遠是你的后盾
最后,親愛的孩子,媽媽想對你說, 永遠不要為自己的真情實感而感到抱歉。
從小到大,你都是個懂事的孩子,生活中也總是習慣對大人「報喜不報憂」,但你要知道,有負面情緒不是你的錯。
千萬不要一味壓抑自己,不管是什麼事,你都可以跟爸爸媽媽分享。
你要時刻記得:
自己不是一個人,爸爸媽媽是你永遠的后盾,家是你溫暖的港灣。
還記得我們一起讀過的繪本《我永遠愛你》嗎?
里面有一段經典的對話:
「媽媽,是不是只有我乖乖的,你才愛我呀?」
「我永遠愛你,哪怕你做錯了事,我也還是一樣愛你。」
而這,也是爸爸媽媽想要告訴你的話: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愿意跟你站在一起,因為我們永遠愛你。
所以,從今天起,你不用再為了迎合別人的目光,而壓抑了自己的渴望;
不用再為了追求完美,而委曲求全地討好他人。
比起讓你成為一個乖巧、聽話的孩子。
爸爸媽媽更希望看到你有勇氣質疑自己不喜歡的,有底氣堅持自己認為對的,追隨內心的想法,生長出一顆強大的內心。
《像煙灰一樣松散》中有這樣一句話:
「要像煙灰一樣松散。
只有放松,全部潛在的能量才會釋放出來,協同你達到完美。」
每位父母都希望家里的女孩能夠成為一個人人贊美的大家閨秀,溫和、寬容、落落大方,是人群中最耀眼的存在。
但如果代價是孩子從此陷入糾結、焦慮和恐懼,那這些美好的品質就成了困住孩子的牢籠。
陷入情緒內耗的孩子,最終,不過是掏空了自己,填滿他人;
而遠離情緒內耗的孩子,卻能擁有自由遼闊的人生,以自信、快樂的姿態度過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