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和好朋友秋蘭見面,坐下來一起吃吃喝喝,感覺又回到了以前。
聊著聊著免不了聊到孩子,秋蘭表示,她兒子波仔現在個子比她都高,脾氣很壞,她根本不敢說他了,怕忍不住要打他。如果真的要動手,她已經不是兒子的對手了。
秋蘭平時工作挺忙的,每天早出晚歸。但是她對孩子要求比較嚴,要求孩子每次考試必須90分以上。沒有達到,可能就要面臨一頓批評了。
她老公平時不怎麼陪孩子,尤其是最近一年,她老公去外地上班了,只是周末和節假日回來,就更加沒有時間陪孩子了。
秋蘭的兒子波仔我也是見過的,瘦瘦小小的,戴副眼鏡,平時不怎麼說話,看起來很斯文的一個孩子。
但秋蘭說波仔脾氣一點都不好,有一次在學校里和同學鬧著玩,打傷了同學,還被叫家長。
這真的是我沒想到的。
其實,在親子教育的長河中,父母的角色和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深遠的影響。很難說,波仔現在不是因為受秋蘭的影響。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的教育方式,并不都是積極有效的。
有些父母的特定行為和態度,不僅沒有幫助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反而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培養出與自己關系疏遠,甚至敵對的后代。
下面是那些可能把孩子養成「仇人」的家長類型,特別是第三種,值得所有家長警惕和反思。
第一類:「過度溺愛」型
這類家長對孩子的愛缺乏邊界,他們常常無條件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不論是物質還是情感上。這種教育方式容易讓孩子形成自我中心、缺乏同理心和責任感的性格特點。
一旦遇到挫折或無法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這些孩子可能會變得憤怒、指責父母,甚至產生仇恨情緒。
我覺得那些隔代養育的孩子,大部分是這種「溺愛型」的。無論孩子提出什麼要求,爺爺奶奶都會盡力滿足。孩子長大后因為一點不如意就可能對爺爺奶奶大發脾氣,完全忽視了爺爺奶奶多年來的辛勤付出。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