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聽爸爸說完,孩子就悶悶不樂地去一旁坐著了。雖然知道這位父親是出于好心,想給孩子找個專業的指導,但這種「否定式」教育的方式,多少還是有些傷人。
我們中國的父母更擅長「打壓式」教育。但你知道嗎?否定性的語言會對孩子的自信心造成傷害,給孩子一種「我不行」的心理暗示,時間一長,孩子遇到問題的第一反應會變成「我做不到」,長此以往便會習得性無助,一遇到困難就退縮。
第二句:「這很簡單」
身為成年人,當孩子遇到問題時,我們會不由自主帶入成人視角。
父母常常傾向于輕描淡寫地說事情很容易,因為在我們看來「孩子的那點事,算個什麼事?」。
但心理學上有個成就動機理論(achievement motivation theory),它認為孩子在面對挑戰時需要有足夠的動機和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因此,如果父母給孩子的感覺是「事事簡單」,就會讓孩子認為做事不需要努力,失去積極的動力。
所以,如果孩子碰到難題,千萬不要高高在上地告訴他「這很簡單」。和他一起尋求解決辦法,比直白地告訴他怎麼做更容易激發斗志。
第三句:「別哭了」
當孩子哭鬧時,我們會習慣性要求他不要哭或不要難過。然而,心理學家對孩子情緒的研究顯示:有效管理和表達情緒,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比強制要求孩子「不哭」ADVERTISEMENT
如果碰到孩子哭泣,父母只是一味地要求別哭了或簡單粗暴地無視,會讓孩子感覺自己的情緒不應該被接受,長期以往,就會出現情緒問題。
我們要做的不是簡單地告訴孩子「別哭了」,而是要幫助他們學會處理情緒,比如委屈了哭可以,但事后要與父母交流內心真正的感受;或者要學會孩子轉移情緒,尋求他人幫助。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