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侄女說,她一位同學離家出走了。
這是怎麼回事?
原來,同學的媽媽給了她一個月的生活費,讓她好好保管。結果,她不小心把錢弄丟了。
丟哪了?怎麼弄丟的?她通通不知道。來回找了好幾遍,就是沒找著。
害怕被媽媽罵的她,學校也沒去,家也沒敢回,躲了起來。
後來還是老師家長大范圍地找,才在學校附近的一個自助書店找到了她。
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事,說誰誰誰家孩子丟了錢,害怕得不敢回家。
其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遇到的每一次挫折或「危機」,都是我們教育孩子的契機。
像不小心弄丟錢這種事,父母處理得好,可以培養孩子處理錢財的智慧。若處理不當,則可能成為孩子一輩子的心理陰影。
一:「媽,我錢丟了」,2類媽媽的做法不同
聽侄女說完,我想起發生在鄰居家的一件事。
鄰居媽媽給孩子錢,讓他自己去充飯卡。哪曉得,孩子一到學校,錢就不見了。在學校還是蹭的同學的飯卡。
回來后,他告訴媽媽自己不小心把錢弄丟了。媽媽雖然也有些懊惱,但卻沒有生氣,還是平靜地問孩子:「你把錢放在哪里了?」
孩子回答:「放在右邊褲口袋里。」
「那在去學校路上,錢為什麼會在口袋里丟掉呢?」
孩子仔細想了想,恍然大悟:「我知道了!肯定是我掏公交卡的時候,不小心把錢也掏出來了,錢應該掉在站牌的馬路上了!」
雖然後來他們也沒找回錢,但孩子卻從此長了記性,把錢單獨放一個地方,不與其他東西放一起,以免掏口袋的時候把錢弄丟了。
鄰居媽媽說,這件事后,孩子對自己的財務非常上心,并且保管得非常好,很少再犯類似的錯誤。
我們去觀察身邊的孩子,如果他有丟三落四的習慣,那即便父母每次都嘮叨、指責,甚至還懲罰孩子,想要他長記性。但又忍不住處處為孩子包辦,啥事都替他想好、做好。
那大機率,孩子會形成丟三落四的習慣。以后還是會經常丟東西。不是筆不見了,就是水壺、外套落學校了。
這是因為,我們只顧打罵孩子,卻沒有讓他形成正確的金錢觀,沒有教會他掌握財務管理的技能。
相反,孩子還可能因為害怕弄丟錢引來懲罰,他會逃避承擔管理財務的能力,把這些責任推給家長,讓家長幫他處理好,而不是主動管理好自己的物品。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