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間,看到一則視訊,令人非常壓抑。
視訊中,一個小男孩因為頑皮,弄壞了飯店里的物品,需要媽媽站出來為自己賠償。
媽媽解決完賠償事宜之后,因為對孩子的行為不滿,便開始了批評和訓斥。
隨著媽媽的教育,小男孩不但沒認錯,反而發起了脾氣,甚至沖上去要打媽媽。
這下,媽媽也爆發了怒火,和自己的兒子撕扯在了一起,母子倆的行為,瞬間吸引了飯店里不少人的圍觀。
圍觀的人群,對這個孩子提出了相同的看法:脾氣太差了,需要好好管教一下。
但我看到這里,內心卻出現了相反的聲音。
可能很多家長都跟圍觀群眾一樣,認為小男孩亂發脾氣,甚至動手打媽媽的行為,是被寵溺的太深了,屬于「慣出來」的毛病。
其實,抱有這種看法的話,很多時候,我們就會陷入到一個誤區當中,這種誤區,不但會讓我們冤枉了家長,也會讓我們冤枉了孩子。
因為孩子發脾氣,可能并非是沒禮貌、沒教養、脾氣差,背后還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
《兒童情緒心理學》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
孩子的情緒和大人不一樣,他們的情緒表達往往更加直接。
換言之,像是孩子發脾氣的情況,只要我們家長善于觀察就會發現,當孩子的語言能力,無法跟得上自己的需求的時候,就會把發脾氣當做自己表達訴求的語言。
所以接下來,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孩子發脾氣時,所想表達的「語言」
①孩子發脾氣,可能因為挫敗感
對于小孩子而言,他們正處于以自我為中心的發展階段,這個階段,孩子獨立意識萌芽,自尊心、羞恥心開始滋長,所以一旦感受到周圍環境,可能刺激到自己的自尊心的時候,就會通過發脾氣來表達自己內心的痛苦。
就比如上面的那個小男孩,媽媽的訓斥傷害到了他的自尊心,讓他在眾目睽睽之中,陷入到了一種「挫敗感」之中。
所以當他媽媽不停的指責他的時候,他才會通過發脾氣、表達憤怒,來掩蓋自己內心的痛苦。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