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長的普遍思維:從小就希望孩子成為最優秀的那個。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往往會想出各種方式,比如上各種補習班,與其他孩子各種對比,針對性教育等等。
父母的出發點無疑是為了孩子好,然而,有些努力注定不會有回報,相對而言,我覺得大家應該從其它方面入手解決問題。
盡管很少有人會想起三歲之前的東西,不過有一點已經得到了兒童教育界的證實,孩子在三歲之前所接受的信息,其影響力遠超之后的深度教學。
因此,要想徹底改變孩子,還得選擇從3歲之前開始著手。
規矩一:學會分享
人類作為群居類生物,人際交往是一個無法避免的難題,事實上,從某種層面來看,在這方面越拿手的人,未來混得越好,哪怕他們并不是群體中最優秀的那一個。
沒人喜歡吝嗇的人,因此,為了更好、更快地獲得她人友誼,分享無可替代。
大方看似簡單,不過對小孩子而言,它確實違背了天性。從人性本能來看,唯有自私才能活得更好,因此,小孩子都不大方。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他們都想獨自占有。
而要想改變這一點,家長的教育至關重要。
我們可以從點滴做起,比如先讓孩子學會自立,讓他們打掃自己的房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然后再去暗示孩子,分享可以獲得外力幫助。有了甜頭,孩子自然更加樂意分享,相反,如果上來就強硬要求孩子分享,他們就只會埋怨。
更有甚者,還會認為父母不喜歡自己,無形中破壞親子關系。
當然了,窮大方也不行,應該在能力承受范圍內去分享,這樣性價比最高。
規矩二:不允許說臟話
老一代人雖然一直有這個規矩,對它重要性的概念可能還不明晰,事實上,不說臟話是最起碼的個人素質,尤其是在高端場合,也許就因為一句話不對,然后引發一系列的問題。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