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語文,不像數學是可以通過刷題做題來提高自己的成績。它是一個語言的積累,只有通過大量閱讀才能讓孩子的語文能力有所提高。
對于學生來說,如果基礎知識并不扎實,課前不預習課后又不復習,上課聽講會顯得很吃力。對老師所講的內容一知半解,不少生字,各種作業,就會應不暇接,手足無措。
因為基礎不扎實形成的「課內知識漏洞」,就算上再多補習班也沒用。其實學好語文的方法很簡單,就4招:
一、每天朗讀課文三遍 (時間:15-30分鐘)
語文學習的提升離不開平時語文課本的學習,比如說課文中字詞句的積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等等......特別對于低年級孩子來說,堅持每天5分鐘朗讀課文尤其重要。
一篇新課文,朗讀3遍就有很好的成效了。下面這幾個朗讀課文的小技巧,孩子們可以嘗試著練習。
1. 略讀法+批注法
第一遍從頭到尾地瀏覽,力求讓孩子讀準每個字音,清晰地認識每個字詞。
在朗讀的過程中,孩子可用筆劃線或圈出自己不認識的生僻字詞。隨讀隨寫,既動腦,又動手。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然后,家長也拿一支筆,旁聽的,把孩子讀錯的地方進行標注,可以在自然段旁邊標注共讀錯幾處,或是把正確讀音標在書上。
下次孩子再讀時,有了您的標記,就會引起他的注意,更容易記下正確的讀音和讀法。
2. 速讀法
第二遍讓孩子讀順課文,要求不多字、少字、漏字。字正腔圓,每一個音都要發飽滿。嘴巴要張開,敢于放出音量,讓大家都聽到。
同時,朗讀時注意句子之間,段落之間要稍作停頓。
如果條件允許,也可以培養孩子讀課文時錄音,自己聽一遍來檢查。
3. 精讀法
讀第三遍時,要求孩子全身心投入,根據課文內容和標點的提示,讀出不同的感情,讀出自己的理解。口到、眼到、心到、手到,邊讀、邊思、邊注,逐漸養成認真讀書的習慣。
好的朗讀應該是讀入人心,聽出人性,而不是往外蹦字、吊著嗓子高低起伏的讀法。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題讀百遍,其義自解」,孩子記憶力一般都很好,讀的多了自然也就逐漸記住了課文內容,就達到了一個會背的要求。
二、每天堅持識字練字 (時間:10-20分鐘)
識字寫字是小學語文學習的基礎。寫得一手好字,考試能多拿不少分!
即將出版的2019年秋季學期最新部編語文教材,每個語文園地由交流平台、識字加油站、詞句段運用、書寫提示和日積月累五個欄目組成。
而且,從一年級開始,課文中取消了全拼音注音,大大增強了孩子識字的難度。因此,讓孩子提前預習課文,識字練習是很有必要的。
要怎麼正確書寫生字,并記住呢?
讓孩子每天寫15分鐘,把學過的字詞抄寫一遍。雖然只寫一遍,但是一定要認真寫,既練了字,增加了孩子的識字量,又鞏固了記憶,一舉多得。
建議家長給孩子準備一套練字帖,在田字格里一筆一劃的寫漢字,寫出的字美觀大方。
三、大量的課外閱讀(時間:30-60分鐘)
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剛剛結束的大學聯考再次證明: 從小不愛閱讀的孩子,連考試題目都難以理解。
技巧1: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入手推薦。
在孩子低年級的書籍,不建議直接看名著原著,可以先挑選那種 薄薄的童話、民俗、寓言等故事繪本和科幻漫畫,目的是讓孩子覺得自己能夠看完,不容易產生讀書難的心理。
技巧2:結合教材內容推薦。
中年級的孩子,知識體系開始從圖片形象專向文字信息,推薦一些 兒童文學、雜文隨筆等書籍,文中配有插圖,讀起來不會太累,停頓的空隙可以促進孩子消化和理解知識信息。
技巧3:給孩子選擇權,養成自主閱讀。
高年級乃至國中的孩子有了一定理解能力,可以適應自主閱讀了。此時,家長要有意識的給孩子 選一些字數體量大、內容豐富的報刊雜志、歷史名著、文學名著、名人傳記等多種書籍來讀,并且取消種種人為的限制,允許孩子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需要選擇不同種類的讀物,從中吸取自己所需要的營養。
四、寫日記或作文的習慣 (日記每天寫,作文每周一篇)
「百無一用是書生」說的就是只會閱讀輸入,沒有輸出的書生。很多孩子一提到作文,尤其是「命題作文」,腦袋里就只剩一團線團,理不出一根線頭。
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學以致用,而寫作的過程,就是將零散的知識經驗系統化。
因此, 從小學開始就讓孩子堅持每周寫日記、作文,不僅能提高文字表達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更能磨煉孩子的意志力和積累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