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孩子之間發生矛盾,父母怎麼處理才更好?度的把握很重要。
之前賈靜雯帶著兩個女兒參加綜藝節目《媽媽是超人3》 ,因對兩個孩子溫柔而堅定的教育態度,大獲網友們的稱贊。
三歲的咘咘也會有一些不好的生活習慣,愛吃零食,會打妹妹波妞。
賈靜雯陪著咘咘一起「戒零食」,可是,趁著媽媽在做飯,咘咘還是偷吃了餅干。
發現了咘咘偷吃的行為,賈靜雯溫柔地說: 「咘咘,餅干你已經吃了,媽媽也知道你是第一次犯錯,就不講你了,但你等一下要把湯和飯吃完。」
雖然賈靜雯沒有大吼大叫地批評和指責咘咘 ,可是,她卻知道自己錯了,害羞地躲在了桌子底下,對于媽媽的要求,很順從地接受了,沒有一絲的反抗。
有一次 ,咘咘和妹妹波妞坐在地板上玩游戲,可突然咘咘站起來,故意推倒了波妞。
賈靜雯的做法也讓很多父母「大跌眼鏡」。她沒有第一時間大聲指責咘咘的行為, 而是她把咘咘抱在懷里,溫柔地問她為什麼要這樣做。咘咘謊稱自己只是想要抱妹妹。賈靜雯沒有戳穿咘咘的謊言,而是給她演示了如何正確去擁抱。
心理學家說,父母想要糾正孩子的壞習慣,關鍵就在于培養孩子良好的自我意識。
賈靜雯溫柔的態度,不批評又有規則的教育方式,讓處在三歲自我意識萌芽期的咘咘,有了一個良好的自我意識,這積極的自我意識從而內化為改變自己行為的力量和決心。
我們不要覺得孩子小,覺得用溫柔粗暴的方式對待孩子的問題,處理起麻煩來更方便。
實際上, 只有培養好孩子的自我意識,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被尊重的、被愛護的,被接納的,他們才愿意聽從父母的意見和建議,愿意主動去改善自己的行為。
不說教,不批評,接納孩子的情感,尊重孩子的想法,繼而再溫柔引導,這些是培養孩子良好自我意識最好的方法。
什麼是自我意識呢?
它是指個體對于自我身心覺察的活動,換句話說,也就是對自己的認識。
孩子的自我意識在2歲左右開始萌芽。當孩子有了自我意識,這意味著力量回到了自己的內在,明白了界限,也懂得如何保護自己的的尊嚴和權利。
孩子開始有「你」和「我」的區別所屬權的問題,認知自己和周圍事物的關系。
這個時候會出現搶玩具,打人,或者和家長「做對」,總是否認父母的一切說法和做法,讓家長頭疼不已。
意識覺醒,這是好事,說明孩子在長大。而且,孩子良好的自我意識培養對兒童的心理發展意義很重大。
有一段時間,優優的玩具誰都不讓碰。有一次,家里來了客人,我準備收拾他的玩具,他大叫:「這是我的。」我趁機告訴他:「你的玩具你自己收拾,好嗎?」他特別高興,不僅自己收拾玩具,就連穿衣服鞋子,這些對于他來說有一點難度的事,他也愿意嘗試學習去做,成了一個「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孩子。
自我意識也是孩子情商的墊腳石。
一個具有良好自我意識的孩子,會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樹立一個合乎自己的自我形象,也會在各方面表現出優秀的才能,取得成功。
一個朋友結婚晚,孩子年齡也比我們幾個朋友的小,本來大家玩都不愿意帶著他,讓他有點小受傷。可是,這孩子特別機靈,他知道自己年齡小,游戲中不占優勢,于是,他給自己搞了一個「拍馬屁」的角色,他特別會說好聽話,「你們都好厲害,我太喜歡你們了」,從而為自己贏得了「萬千寵愛」。
自我意識最重要的作用是對孩子的調控作用,孩子們可以借助自我意識對自己的行為做出符合現實環境的反應,并盡可能不出問題。
孩子良好的自我意識,決定了孩子的未來。家長應該把孩子的自我意識培養和引導提上日程。
孩子的自我意識是多方位建立的,既有孩子的自我認識與評價,也有他人的評價。
所以,如何培養和引導孩子的自我意識,家長的做法是至關重要的。
首先,接納孩子。
孩子的自我意識的萌芽和發展期,也是他們建立自我認同期的年齡。
在這個階段,對于孩子的一些叛逆行為,父母一定要接納孩子,理解他們,不批評,指責。
在《媽媽是超人》里,霍思燕的閨蜜帶著孩子來做客,看見媽媽對小弟弟那麼照顧,又是擁抱,又是喂飯,嗯哼不高興了,不讓小弟弟玩自己的玩具,甚至,動手打了小弟弟。
對于嗯哼這個行為,霍思燕沒有批評,只是把嗯哼抱在懷里,問他是不是生氣了,并耐心地解釋:「媽媽抱小弟弟,是因為他和你的小時候很像。」
很多人都知道嗯哼是一個性格好、情商高的暖男,可這和霍思燕對嗯哼各種行為接納和理解是分不開的。
其次,肯定孩子。
通過語言的強化,讓孩子的自我意識得到轉變。
語言不斷強化,讓他認識到自己的獨特,以及與他人的不同,這是為孩子以后正確認識到自己打下基礎的第一道防線。
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孩子行動的動機開始由直接動機向間接動機轉化,孩子會努力地表現自己,以此希望得到更多人,尤其是家長的肯定性的評價。
孩子的自我意識形成了,但自身的能力未必跟得上,這就需要家長的肯定和鼓勵,告訴孩子:「慢慢來,你一定是可以成功的。」
再次,讓孩子了解自己。
生活中,除了家長的引導和教育,還有一個最好的老師,那就是繪本。適合的繪本,會讓孩子受益匪淺。
比如,孩子推了小弟弟一把,父母不要急著教訓孩子,不妨聽聽孩子怎麼說,你會發現可能是弟弟搶了他的東西,或者是他不小心碰了一下……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的行為,教給孩子下次面對這種情況怎麼處理,是手腳親一點,還是好好跟弟弟溝通等。
有很多父母發來私信說孩子總是哭鬧,經過了解發現,大多孩子是不知道怎麼更好地表達自己,比如自己的需求,自己的情緒,自己的愿望等。
孩子對自己了解越多,越少鬧情緒,相反,那些不被父母引導著關注自己需求和表達自己情緒的孩子,反而更多情緒困擾,更多問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