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不會一帆風順,遇到 挫折是正常現象,能夠承受挫折并且迎難而上是一種勇氣和韌性,也是 抗挫折能力的表現。
但是,現在的孩子在父母還有隔輩老人寵愛之下,經受不起一點打擊,遇到困難就手足無措,稍被批評或有一點委屈,心理就承受不住甚至走極端,抗挫折能力差,以后的人生之路令人 擔憂。
孩子經受不起挫折,有一顆「 玻璃心」并不是天生,有抗挫折的能力也不是與生俱來,要靠生活中培養 鍛煉。兒童逆商培養的黃金期是3-8歲,父母要抓住這個時期,用對 5個方法,培養超強的抗挫折能力。
1、接納與共情
當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很多家長擔心危險心疼孩子不想讓他受苦,直接替他解決問題,但是這樣的方式只能 剝奪孩子嘗試的機會。
家長通過語言鼓勵, 接納他面對困境的負面情緒,然后告訴孩子困難是正常的,每一個人都會遇到。
接納他的情緒,允許宣泄情緒,并且平靜下來后, 鼓勵孩子再次嘗試,一起找方法。在家長的鼓勵下,孩子感受到 力量增添勇氣,重新嘗試后體會到成就感,也就增加了 信心。
2、培養成長型思維
困境面前只給予孩子鼓勵和共情并不會真正解決困境,和他一起 分析失敗的原因,并且共同商討出解決的 辦法,再次嘗試,即使再次失敗,還要 分析總結直到把問題解決。
這個過程讓孩子明白失敗和成功都是 有跡可循,并且失敗和困境并非不可逾越,只要努力 思考,分析原因找方法就可以解決。
每一次遇到挫折通過分析總結和尋找方法再次 嘗試,讓孩子懂得只要努力不放棄就會達到成功,這也是在培養 成長型思維,也是讓孩子逐漸擁有 堅韌的意志。
3、正確的態度面對挫折和失敗
甘地夫人的兒子在幼年時因病需要做手術,醫生發覺孩子很 恐懼,決定說一個善意的 謊言,告訴孩子手術并不痛苦,目的是消除恐懼。甘地夫人卻不同意醫生這麼做,她說12歲的孩子已經有了判斷能力,應該 正確面對挫折。
于是甘地夫人將真實情況告訴兒子,她表示,手術后有幾天會很痛苦,這種痛苦是一定要承受的,即便恐懼或者哭鬧也不會 減緩。所以不如做好心理準備 正確面對,勇敢承受。手術過后,甘地夫人的兒子并沒有哭鬧,而是 堅持承受痛苦。
這就是甘地夫人法則,不論孩子年齡多小,都需要讓他懂得怎樣 正確面對挫折和失敗,并不是逃避。
很多時候,讓孩子受到打擊的并非挫折和失敗本身,而是對挫折的 理解,要讓孩子明白有困難和失敗在所難免,只要正確面對就可以克服。
4、進行意志鍛煉
盧梭曾經說過,家長只保護孩子并不夠,只有教會他 自我保護,讓他承受得住生活的 打擊,教會孩子正確面對貧困和富有,學會在 困境中生活。孩子的意志力是通過生活的實踐 磨煉出來的,是任何一個家長都不能 替代。
孩子的成長和發展首要的是身體,家長 寵愛只注重補充營養,不加強鍛煉,也不會有 意志力,也不能保證身體健康,。
在一次訪談節目中,鄧亞萍談到一定讓孩子參加 體育鍛煉,因為體育不僅僅是強身健體,關鍵是給人們一種 精神,學會輸懂得怎樣贏,這是最好的抗挫折教育。體育鍛煉要吃苦,要 持之以恒這是意志力鍛煉,也是 人格健全的塑造。
5、適當的挫折教育
抗挫折能力是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具有抗挫折能力也是 生存能力的優勢。曾有一篇報道,在美國加州有兩個小姐妹,大的8歲小的剛5歲,她們兩人外出散步時在森林里 迷路,沒有成人陪伴,找不到家。經過 44小時,兩個小女孩兒才被找到。被發現時,這兩個小女孩兒并沒有這個年齡應有的 恐懼和哭鬧,反而精神狀態非常好,沒有一個人受傷,這讓在場的成年人都很 驚訝。
可以想象,在森林里走失,這樣的環境換作成年人都會 驚慌,四十多個小時還會面臨兩個黑夜和很多 生存問題,而這兩個小女孩兒面對困境積極的態度和 勇氣正是具備了抗挫折能力。
在美國一些地區,孩子12歲之后就要幫家長 分擔家務,中學生們畢業前,都要經歷一段身無分文的日子,這都是在鍛煉孩子 獨立自理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生活中要進行適當的 抗挫折教育,讓孩子體驗勞動,體會生活的不易,在犯錯時要有適度的批評教育和 懲罰,指出他的不足之處。讓他們體驗挫折,懂得調節 自我情緒。
結語:
作家 余華曾經說過,優秀的年輕人并不少,缺少的是能抗事兒的, 抗挫折能力就是能扛事兒。如果一個人各方面都非常優秀,只是承受不住一點挫折,那麼面對人生路上各種 競爭,注定不會走太遠。注重教育不僅注重培養學習能力,也要 重視抗挫折能力,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成為一個人格健全、堅韌不拔的人。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