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家庭三世同堂,還在為教育孩子的問題而鬧得「雞飛狗跳」的時候,發小的明智之舉讓我們為之喝彩稱贊。
孩子剛出生時,出于家庭壓力和自身發展的考慮,發小并沒有辭職回家當全職媽媽,而是把婆婆請過來幫忙帶孩子,并約法三章:
第一,婆婆只管孩子的基本喂養,不管孩子的教育問題;
第二,婆婆幫忙帶娃到三歲,答應以后時間由自己帶;
第三,老人也有休息時間,下班和周末不帶娃。
就這樣平安相處了三年,孩子上幼兒園后,征求后婆婆的意見,發小給婆婆在小區周圍租了個房子,她們全權承擔起育兒的全部責任。
而婆婆也能卸下重擔,平日跳跳舞、旅旅游,干點自己想做的事情,非常愜意。
因為老人閱歷深、經驗豐富,加上時間相對比較充裕,在孩子早期喂養過程中,老人的參與非常重要而且有必要。
據調查數據顯示,我國近70%的老人在幫子女照顧孩子。在養育過程中,老人參與帶娃,不僅減輕了孩子的經濟壓力,而且對孫輩也有積極作用:例如身體更健康,情緒更穩定、學習更優秀等。
然而,「隔代親」并沒有想象中的那般美好,如果一個家庭中,老人一直不退出孩子的教育,帶來的危害不止一兩點,對孩子的成長也是極大不利。
① 造成「角色混淆」,老人容易越位
在一個家庭中,父母是孩子教育的主要承擔者。一些老人,出于心疼子女的考慮,全權包攬了孩子的事宜,想著讓父母在前方「沖鋒打仗」,自己管好大后方,不讓孩子的事讓其分心擔憂。
老人付出越多,對自己的認知就越不清晰,用「愛」的名義去主導一切,認為自己每天帶孩子,很有話語權。
其實,這就是「角色混淆」,沒有保持界限感,總是插手子女的教育問題,而且這類強勢的老人,很容易造成年輕家庭矛盾,讓孩子也無形中充當了甩手掌柜。
② 老人帶出來的孩子,規則意識差
心理學上解釋,規則意識是遵循以既定要求為行為準繩且發自內心去遵守的意識。
規則意識從幼兒時期培養,逐漸形成一種規范的行為模式,包括且不限于作息習慣、飲食習慣、衛生習慣、親子互動習慣的等等。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