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什麼樣的孩子最讓人羨慕?
那麼,那些幾乎不需要家長的反復提醒,對自己的生活和學習能做到自我負責的孩子絕對榜上有名。
這樣的孩子,不需要父母總去催,總去問,也是到這種時刻,父母才能真正地體會到那句:
「孩子大了就輕松了。」
有個懂得自我負責的孩子,真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
遺憾的是,在我們后台,父母最常抱怨的就是孩子各種不自覺的表現:不是作業本找不到了,就是玩手機、打游戲玩得廢寢忘食,就連睡覺、吃飯這點小事也要反復地提醒,這些孩子需要大人拽著往前走,催一催才會動一動。
這些看似雞毛蒜皮的小事,非常消耗父母的能量,也成為育兒過程中最「心累」的一環。
很多父母不解,為什麼有的孩子可以做到自律,有的孩子卻那麼依賴大人?
「自律」一詞,「自」在先,「律」在后。
也就是說,培養孩子的自律性,建立自主意識是大前提。
很多孩子沒有養成自我負責、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習慣,往往就在于少了自主感。
01 什麼是自主感?
自主感是一種心理需求。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L.德西和理查德·M.瑞安提出的自我決定論認為,所有人都有三個最基本的心理需要:自主需求、勝任需求、歸屬需求。其中,自主需求是激發孩子內在動機的第一個心理需要。自主感是指孩子對事情開始有自己的選擇和想法,希望對行動擁有實際的掌控感。簡而言之,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
我可以自己做決定我可以為自己負責
比如,在某天晚上,你為孩子精心挑選了一本書,想睡前一起讀,你以為孩子肯定沒有異議。結果他卻突然對你說:「我想讀另外一本。」這種對某件事的選擇傾向,就是孩子自主的體現,哪怕他選的書沒什麼意思,他也成功地經歷了掌控感和自主感,以后在讀書上這件事上,他的意愿也會更強,讀書的興趣也沒有被破壞。
體驗自主感對孩子來說很重要,這會給他一種「主人翁」的感覺。生活中,孩子感受到自己有選擇的余地,獲得的自主感就會變多,在自我意識的主導下,主動去做一些事情。長期自律的孩子,就需要這種自我意識驅動下的自發行動,而不是靠父母的管控。提起孩子不自律,父母常常有苦難言。我們固執地認為:
因為孩子不自覺,大人才每天跟著后面又催又急的。孩子越是不自覺,我們管得越是密不透風。
事實上,孩子種種的被動表現是「果」,不是「因」,他們在生活和學習上被剝奪了主體性,才會表現出種種的不配合。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