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表姐打電話跟我抱怨,說自己最近因為女兒的學習操碎了心。
她女兒今年初三,正是最緊張的時候。
可是,白天聽課總是走神,晚上寫作業就心不在焉,一會摳橡皮,一會玩手指,每天磨嘰到很晚。
表姐說,女兒小學成績還不錯,就沒出過前五名,可是現在狀態越來越差,學起來特別吃力。
「你說我們家玲玲,這個寒假真是一點沒敢放松,天天在家學習,結果開學測驗就考成那樣......再看看你家小奕,這個寒假又去滑雪,又去三亞度假的,怎麼學習一點都沒受影響?」
說到最后,表姐終于忍不住問我,到底給兒子小奕用了什麼「靈丹妙藥」?
畢竟小奕剛上國中那會,成績還在班級的中下游徘徊。
但國中三年,他的成績一直在穩步上升,如今上了高中之后,學習任務愈發沉重,但目前小奕的整體狀態不錯,學習節奏也顯得游刃有余。
其實,回首過去這幾年,我在教育孩子的路上走過很多彎路,也吃過很多苦頭。
現在回頭再看,小奕之所以能有現在積極充沛的狀態,絕不是因為我在他的學習上有哪些作為。
恰恰是因為,我允許他做了這三件「閑事」。
01
閱讀,為孩子的成長打下基礎
說起來,小奕從小就喜歡看書,上小學前喜歡看一些帶圖畫的書,諸如《小王子》、《三毛流浪記》等。
等大了一些,類型就開始拓展,什麼《盜墓筆記》、《上下五千年》、《魯濱遜漂流記》統統都喜歡。
其實,一開始我是有點擔心的,怕他耽誤學習。
但我發現,小奕在看書的時候特別專注,整個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而且,他還經常跟他爸爸談論情節,一大一小聊得興趣盎然、眉飛色舞,我便由他們去了。
現在想來,還好我當初沒有反對他看書。
國中那會,雖然他學習成績一般,但他專注力比別的孩子要強,表達能力也不錯;
後來班級開了歷史課、地理課,老師經常夸他知識淵博。
而且他作文經常能引經據典,拿到高分,甚至初三那年還在市里拿了一個征文大賽銀獎。
這些成就,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他常年養成的閱讀習慣。
所以,
我特別建議孩子在小學階段多閱讀,允許多看一些所謂的「閑書」。
不僅可以為孩子的學習打下基礎,還能拓寬認知、開闊眼界,看到新的方向。
哈佛畢業的奇葩說選手詹青云,最開始并不是班里的尖子生,考試時常常班里倒數。
但是她從小就喜歡閱讀,從武俠小說到四大名著,無一不涉獵。
在她陷入低潮時,爸爸媽媽沒有暴力催熟她,而是給了大量的時間,讓她自由讀書。
媽媽給她買書,爸爸給她講書,放任她在自己喜愛的書籍海洋里徜徉。
正是閱讀,帶給了她豐富的知識儲備,讓她厚積薄發,最后大學聯考以全省前十的成績進入香港中文大學。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