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了青春期,最大的特征就是:「反叛」、和「攻擊性」!
沒有「反叛「和」攻擊性「的孩子,無法完成獨立和成長!
但是,面對渾身是刺、倔強的青春期,父母如同與野獸共舞。
既要保護自己,也要保全孩子,因為我們看過太多的新聞,太多的悲劇直指青春期孩子。
這太考驗父母智慧,也最讓父母頭疼。
孩子青春期,是場「奪權」的攻擊戰
李玫瑾老師曾在《心理撫養》書中指出:
12歲之前,弱小的孩子無法獨立面對有風險的環境、陌生人。
這個時期的孩子,生活上依賴養育者,心理上依戀養育者。
隨著青春期到來,孩子性功能開始發育,隨之而來的是心理變化,他從依賴走向獨立。
12歲之后,孩子不再依戀父母,反而攻擊父母。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形象地比喻:孩子的成年之路,是踩著父母的尸體長大的。
成長的真相,滿是殘酷。
央視紀錄片《鏡子》曾跟蹤過3個青春期少年。
其中17歲男孩張釗,即將大學聯考,但卻因早戀,輟學在家4個月。
在高二時,他已成為問題少年,帶手機,打架,早戀。
父母和學校越禁止什麼,孩子越挑戰什麼。
這正是青春期最關鍵問題所在。
孩子想要創建自己的權威,就要打破父母的權威。
如何打破呢?用父母最在意的事,去挫傷父母的銳氣。
你讓我好好學習,我就不學習。你不讓我有秘密,我什麼都不告訴你。你越禁止早戀,我越將女友帶回家。
這些激烈的對抗,都在傳遞一個信號:我要造反,我要自己說了算。
青春期父母與孩子的戰爭,就是自我權利的戰爭。
雖然是爭奪的姿態,但這些憤怒和對峙,并非全是消極意義。
因為,一個人充分的社會化,就是從否定家庭情感開始。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