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詢室來了一個50多歲的女人,她眉頭緊皺,面容憔悴。一落座,她就眼含淚水迫不及待說:「是我一步步把兒子培養成‘啃老族’的,我都知道,但覺醒太慢了,現在面對躺平的兒子,我不知如何是好,希望你們能幫幫我。」
她痛苦地講述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及兒子的成長過程。
她的兒子去年大學畢業。
剛畢業時,兒子跟同學一起通過校招,在當地一家企業找到一份工作,他學的是材料管理專業,本以為可以坐在辦公室,沒想到崗后,他工作的大部分時間都要在工廠,工廠嘈雜的環境和工人忙碌的身影,讓他感到不舒服,上班第三天,他就開始排斥工作,煩躁地對待身邊的人和事,同事們也對他有看法,上班不到一個月,他辭職不干了。
她沒有責怪兒子,反而安慰他:「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明明是兒子辭職,責任在兒子,她卻認為是工作環境不好導致了兒子離職。她對兒子說:「沒事,你歇一歇,咱們再找合適的。」
然后她親自出馬,通過關系為兒子在另一家企業找到一份坐辦公室的工作。
兒子愉快去上班了,但只有一個多月,兒子又辭職了。兒子辭職的原因是:單位關系復雜,大家都看不起他,他總被使喚,被歧視。
她心疼了,再次對兒子說:「沒事,我們繼續找,總有適合的。
」
當她要求兒子再向外投遞簡歷時,兒子卻懶得行動,對她說:「還是你幫我找吧,你找的單位和崗位,應該比我自找的好。」
她默然了,但還是積極為兒子找工作。
通過很多關系的介紹、推薦,她終于又為兒子找到一個他滿意的崗位。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