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件事,讓奶奶「恨」得牙癢癢。
妞妞被奶奶抱大到三歲了,平日里辛辛苦苦吃喝拉撒一應俱全,但是我一下班回家就要和我「貼貼」,一會見不到,就要找我。
晚上奶奶要和她一起睡,她跑的老遠,拽都拽不過去,還直言:我是媽媽的妞,我是媽媽的妞,我要和媽媽在一起。
因為工作和學習,妞妞前兩三年,對她的照顧十分有限,平時節假日也被奶奶帶回了家。
奶奶非常不解:明明是我把你帶大的,怎麼現在不和我親近了呢?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有過這樣一個觀點:母親和孩子的關系代表親密,最終指向融合;父親和孩子的關系代表規則,最終指向分離。
一個家庭,所有的關系之中,最重要的便是母子關系。媽媽給孩子的愛,和孩子所能感受到媽媽的愛,是任何其他關系所無法取代的。
寶寶在媽媽肚子里孕育,在十月懷胎的過程中,可謂是母子「共生」,朝夕相處,感受彼此的溫度和心跳。
即便是孩子出生后,身邊有很多照料者,孩子在很小的時候,也很容易和照顧他們的家人建立依戀關系。
當孩子半歲開始認人,到三歲前,如果這期間,奶奶帶的多,孩子便會和奶奶的關系更親密些。
朋友就很苦惱,聲稱「自己生的娃不和自己親」。因為工作原因,朋友休完產假后就匆匆上班去了,加上還經常出差,往往十天半個月不見孩子一回。
等她有空回到家,晚上想和孩子一起睡覺,不管之前玩的多麼好,一熄燈,孩子就哭著鬧著要找奶奶,哭的撕心裂肺。
無奈之下,只好又送到奶奶屋。朋友獨自一人在黑夜中,黯然神傷,覺得自己為家付出這麼多,孩子卻感受不到她的愛,不和自己親近。
這時候我們就會安慰她:不要著急,要給孩子一個適應的過程。畢竟平日里,奶奶帶的多,孩子更信賴、親近老人,這是情理之中的。
但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她會意識到一個家庭的結構,那就是爸爸媽媽才是一個家,而自己和父母的關系才是最重要的。
她會逐漸分清楚關系的主次,重新為自己的角色定位:我是爸爸媽媽的孩子,不是爺爺奶奶的孩子。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