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句老話講:「打是親,罵是愛。」這樣的教育觀念放到今天顯然已經不適用。
如今,許多家長已經能夠做到不動手打孩子,但在語言和說話方式上,依然存在許多問題。
一個國中孩子在公眾號后台發來消息,字里行間透露出痛苦和無奈:
「我爸爸整天只知道否定我、批評我,感覺僅有的一點自信也要被消磨光了······」
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語言是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對孩子的智力發育、認知學習能力、情緒管理能力,乃至性格塑造,都有著巨大的影響。
孩子成長過程中表現出來許多問題:自卑、心理脆弱、頂嘴、叛逆、磨蹭拖延······基本上都和父母使用的語言不恰當有關。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在《中毒的父母》中說:
「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并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孩子的心靈單純而敏感,父母又是他們最重要的人,言語的分量可想而知。
有時家長對孩子說的話,自己覺得沒什麼,卻會在孩子心中留下很深的烙印,甚至是終身的傷害。
我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等機構曾發布《青少年藍皮書》,根據對各個城市學生的調研,整理出了孩子最不喜歡家長說的5句話,值得反思:
「快去學習/快寫作業」
平日里,催孩子寫作業、學習,已經快成了家長的口頭禪。
有些家長看到孩子玩就焦慮,恨不得孩子時時刻刻在學習;看孩子磨蹭,就忍不住催孩子快點完成作業。
前不久看到一則視訊,一個小女孩受不了爸爸不合理的要求,向爸爸哭訴:
「我得有自由的時間啊,學習必須勞逸結合啊。」
「我寫完作業了,我把自己的事情做完了,難道我玩還有問題嗎?」
「你要是要求這樣的話,機器人都忙不過來,我長八只手都忙不過來呢。」
視訊看得令人窒息,能夠感受到孩子的壓力有多大。
很多時候,孩子不是不喜歡學習,而是不喜歡父母的態度和說話方式。
一方面,孩子在學習之余,也需要放松和休息。
適當的自由玩耍時間是必不可少的,讓孩子在枯燥、高壓的學習之外,有一個喘息、調節的機會,不光能提高學習效率,更保障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