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兒童教養
兒童健康
育兒好物
兒童安全
簡易生活
全部
    
哈佛耗時75年研究發現,長大后活得幸福的孩子,往往有「這3大特征」
2023/08/16

在生下孩子那一刻起,作為媽媽,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娃能幸福快樂地過完這一生,千金不換。

但你知道,是什麼在影響一個人的幸福感,什麼人活得最幸福嗎?

哈佛曾耗費75年時間,追蹤724個人的一生。這些人里,有就讀于哈佛大學的精英學子,也有來自波士頓最貧困家庭里的孩子。

采訪記錄了包括他們家人、朋友、同事等2000多人。從這些人的少年時代,一直研究到了90多歲,就為了探尋最影響一個人幸福感的,到底是什麼?

最后這項研究得出的結論是:貫穿人一生幸福感的,不是金錢和名利,而是好的人際關系。

這些人際關系,不是局限在朋友、同事間,還包括很多方面。

長大后活得幸福的孩子,往往有這3大特征。

一:能處理好身邊的關系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指出,人除了生存和安全后的第3層需要,就是歸屬的需要。

人作為一種群居動物,我們天然地想要親近他人,被群體接納和認可。

孩子剛出生時,他的大腦發育,就是為融入群體而做準備。他學會說話、渴望與其他小朋友玩、同理心開始發展等等,這些都是為了融入一個屬于自己的群體而做充足的準備。

那為什麼,很多人在孩提時代主動尋求與小伙伴玩耍,但長大后,卻越來越寧愿獨處而避免社交呢?

《贊揚與責備》一書,或許給出了答案:當感覺受到威脅時,我們的大腦會本能地選擇戰斗或逃跑。

這些威脅,并不是別人指著你鼻子說:「你如果怎樣,我就要怎樣。」

而是在與人相處中,別人一個輕蔑的眼神、微微皺起的眉毛、輕微否定的話語,這些,都可能讓我們的自尊感受到威脅。

為了避免這種被排斥的感覺,我們選擇了「逃跑」——主動遠離人群,封閉自己。

很多人雖然會覺得,遠離社交挺好的,自在。

但孤獨,確實是有害健康的。

加利福尼亞大學一項研究發現,長期感覺孤獨的人,會格外容易受病菌的侵害,身體患病的機率更高,也難長壽。

你可能會說:「哎呀,我的孩子就是這麼敏感,別人說不得半句,特別害怕受傷怎麼辦?」

除了少數真的是高敏感外,大部分孩子封閉自己,其實主要是來自我們的—— 責備。

責備會讓孩子產生自責和羞恥感。長期、重復的責備,會改變孩子的大腦結構,以至于他對輕微的負面信息也格外敏感。

這就導致,當他在家里被評判時,他選擇了「戰斗」,頂嘴、叛逆;而在外感覺被排斥時,他則選擇了逃跑。

當然,并不是說,孩子做錯事我們就不能責備。而是我們責備的話語, 要就事論事,不要抨擊孩子的人格和全盤否定他這個人。

比如孩子把垃圾扔地上,我們只需要指出這件事就好:「我看見你把餅干袋扔到了地上,我希望它能進垃圾桶里。」

不要籠統地上升到人身攻擊:「你總是這樣自私,一點都不顧及別人的感受,以后沒有人會喜歡你。」

責備過于籠統,會帶給人過激的反應。責備多了,你可能面臨的,將是一個時刻準備「戰斗」或者「逃跑」的孩子。

二:有相處舒適的朋友

有些人身處人群中,他依然感覺孤獨;有些人即便只有幾個親密的伙伴,他卻感覺生活質量很高。

這是因為,決定一個人幸福感的,不是人際關系的數量,而是質量。

那你想知道,孩子將來是交「狐朋狗友」,還是良師益友嗎?

看他4-6歲時的狀態就知道了。

《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提到,孩子在4-6歲時,會進入「人際關系敏感期」。這一階段的交友方式,會奠定他未來交朋友的基礎。

孩子在4、5歲時,會因為相同的興趣愛好而選擇朋友。可能是因為你也喜歡白雪公主或迪迦奧特曼,所以,你是我的朋友。

不過,在這一階段,他們會出現 「控制」「被控制」的狀態——你要聽我的話,不然就不跟你玩 。

有些家長會礙于面子,看到朋友的孩子來了,娃卻不理會,家長就會勸說:「你怎麼不跟他玩呢?要懂禮貌啊。」

殊不知,你可能正在破壞孩子自己交友的原則,讓他在一段不舒服的關系里委曲求全。

為了脫離「被控制」的關系,到了5、6歲,孩子會對規則高度感興趣:既然我不想聽你的,你也不想服從我,那我們來建立一個規則吧,大家一起遵守才能玩。

孩子在6歲前,遇到交友問題,我們不要急著介入「幫」他解決問題,而可以多傾聽,讓他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孩子若能順利度過這樣一個敏感期,他將來交友時,才會找到讓自己舒服的朋友,知道如何維系一段讓自己舒適的親密關系。

三:有維持幸福婚姻的能力

在哈佛的這項研究里,那些在50歲時對自己婚姻滿意的人,他們80-90歲時感覺更幸福、也更健康。而且,良好的婚姻關系,能緩解衰老帶來的傷害。

而那些婚姻不幸福的人,他們在晚年身體會出現更多的不適,因為壞情緒把身體的痛苦放大了。

一個人在他的婚姻里能不能建立親密關系,很大程度,受他與父母依戀關系的影響。

如果孩子從小就與父母建立了安全的依戀關系,他知道,自己心靈受傷時,父母會是他溫柔的港灣,能接納和包容他。

那他長大以后,應對情感問題的心理彈性就比較大,恢復能力也比較強。

但如果,孩子與父母的關系是回避的、矛盾的,他心靈受傷了、受委屈了,在父母那里得不到回應和安撫, 那他將來長大,就難應付親密關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尤其是當與伴侶出現矛盾時,他解決問題的能力比較差,從而會遭遇更多的敵對和沖突。

這就需要我們對孩子的情感及時回應。當他遇到困難時,我們能蹲下身來,將視線從手機移到他的眼睛上,認真地問一句:「發生什麼事了?」

傾聽、不急著反駁、同理孩子的情緒情感,其實就是給孩子提供一個情緒發展的空間,讓他感受到自己和他人的情緒,有能力去處理人際關系中的各類情感。

人際關系,包含了我們對父母、朋友、伴侶和周邊人的各類關系。

一個能讓自己在人際關系中相處舒服,能及時得到他人幫助和關愛的人,他這一生,才是最幸福的人!

如此簡單,卻又任重道遠!

北醫護妹花80萬,將18坪舊房大改造,1坪都不浪費,衛生間干濕分離,陽光大陽台超治愈
2023/07/06
奶奶太會收拾廚房:用墻面收納,讓狹窄「單行道」廚房變整潔!
2023/07/06
新竹三口之家爆改40年老房,樸素布局卻一塵不染,看過的人都說溫馨:這才是真正的豪宅!
2023/07/06
月薪4.5萬,房貸530萬,買下40坪的房子,裝修壓力大,但有家了~
2023/07/06
斷舍離女孩出圈上央視,88㎡的家僅6件傢俱,常年堅持「不消費」
2023/07/06
52歲阿貝為愛妻用「6貨櫃花130萬」造60坪天然花園別墅,走進空中花園如進仙境
2023/07/06
屏東小夫妻,爆改46年狹長昏暗老房,改完明亮舒適,夢中情房無疑了!
2023/07/06
哈佛歷時75年研究發現:長大后活得幸福的孩子,都有「這3大特征」
2023/09/22
「拋媚眼寶寶」看爸爸打游戲火了,網友:這小眼神,你爸爸心醉了
2023/09/22
來錯地方了吧?爸爸「穿工作服」開家長會「被嘲笑」,網友:并不好笑!
2023/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