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兒童教養
兒童健康
育兒好物
兒童安全
簡易生活
全部
    
李玫瑾:養育男孩,12歲前「立威」,12歲后「示弱」
2023/09/05

教育孩子需要一種綿力。

父母需要順應孩子成長的感覺和節奏,在合適的時候予以管教。

作者 | 楓子

家庭教育咨詢師王琳分享過一個案例。

13歲的男孩,調皮搗蛋,不服管教,很令人頭疼。

父親李先生認為教育男孩不能心軟,于是每次對兒子非打即罵。

這天,兒子寫作業時又偷偷上網玩游戲,李先生發現后,直接把手機砸了,還打了兒子一巴掌。

沒想到這一次,兒子竟抬起手「回敬」了他。

李先生無比震驚。

他不懂,為什麼鄰居家10歲的男孩,父親一聲厲喝,他就立馬知錯改過。

而自己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兒子卻越管越叛逆。

王琳一針見血指出: 管晚了。

兒子小的時候,李先生忙于工作,疏于管教。

現在兒子已經步入青春期,有了強烈的自尊意識,他還想著用權威去壓制,往往只能起反作用。

想起李玫瑾教授給父母們的建議:

孩子要趁早管教,這是立威。12歲以后,溝通方式則要改變,轉為示弱。

男孩性子野,不加嚴管,容易滋生各種惡習。

一味嚴管,又容易引起他們的反抗。

所以,最好的養育,一定分年齡段,分教育手段。

管教孩子,一定要趁早

《超級育兒師》里有一個8歲男孩,脾氣很不好,動不動就大喊大叫,還喜歡動手打人。

但媽媽卻對他百般縱容。

漸漸地,兒子越來越不把媽媽放在眼里。

他心情不好了,就以打媽媽為樂。

媽媽不過說他一句,他就怒火中燒,對媽媽一頓抓、掐、錘、踢、打,甚至,還拿棍子打媽媽。

媽媽的脖子上,后背,手上全是孩子的抓痕,痛得直掉眼淚,卻仍沒有一句責備。

始終是步步退讓,連連求饒。

媽媽說:「之前我哭,他會心疼我,現在我哭,他也無動于衷。」

「我很愛他,就是不知道為什麼,他就是喜歡打我。」

研究表明,受體內睪丸素的影響,很多男孩小的時候,往往會表現出破壞性和攻擊[性.行.為]。

父母不管不教,任其發展,孩子爬到父母頭上作威作福就是早晚的事。

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就曾告誡父母們:「孩子畢竟不是成年人,必須管教,必須懲戒。」

在教育學領域,孩子3-12歲被稱為「水泥期」,是孩子可塑性最強的時期,也是性格形成、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

想要培養一個有教養、懂規矩的男孩,父母一定要在12歲前嚴格管教,讓男孩心有敬畏、行有所止。

1. 孩子任性耍賴,說「不」

很多研究表明,孩子3歲之后跟父母提出的很多條件都是「試探性」的。

即他提出來的條件,有時候并不是他真的想要,只是試探一下父母的底線。

這時候父母一定要學會堅定地拒絕不合理的要求,哪怕他撒潑打滾,哭鬧不止。

不妥協,不遷就,孩子才能知道做事的分寸,不會再靠情緒化表達來解決問題。

2. 孩子沒有規矩,說「不」

很多家長慣著孩子,把不守規矩當作活潑可愛,把不講道理當作獨立自主。

卻不知,你由著3歲的他搶別人玩具,5歲的他,就會越來越肆無忌憚。

你慣著7歲的他說臟話罵人,9歲的他,只會越來越目中無人。

再往后,11歲、14歲、18歲……他只會越來越無所顧忌,漠視規則。

父母可以縱容他,但別人不會由著他,社會更不會慣著他。

讓孩子知敬畏、守規矩,才是對孩子最好的保護。

3. 孩子習慣不好,說「不」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習慣。

孩子習慣不好,一定不能慣。

比如:自私懶惰、愛玩游戲、沉迷手機、拖拉磨蹭……

這些壞習慣,必須趁孩子還小,消滅在萌芽狀態。

趁早戒掉壞習慣,才能養成好習慣。

12歲以后,父母要多示弱

男孩進入青春期以后,很多媽媽都有一個切身體會:

之前的教育方法,統統不管用了。

他們就像一顆「隨時會引爆的炸彈」,一言不合就頂撞父母,大吼大叫,甚至離家出走。

這是因為,這個階段,父母不再是孩子世界里的天神,而是孩子走向獨立時需要推翻的權威。

他們所有的折騰、叛逆、暴躁,其實都是想打敗父母、為自己爭奪自主權。

此時,如果父母不轉變策略,還想和男孩一較高下,輸的往往是自己。

曾看過一位網友的分享。

15歲的男孩,正值青春叛逆期。

不僅瞞著父母染了花花綠綠的頭髮,打了耳釘,還經常逃課去網咖玩。

為此,父親沒少打他,父子倆一度鬧得很僵。

某天夜里,他又趁著父母熟睡,偷偷溜出家門,和幾個同學去了網咖。

一直到凌晨5點,他起身去買飲料時,突然看見了在網咖門口徘徊的父親。

當時,父親沒有罵他,也沒有厲聲指責,而是帶他去吃了早點,還給他塞了些錢。

他這才知道,父親起夜發現他不在家后,立馬出門一個網咖一個網咖地找。

凌晨3點,父親這才在這家網咖看見他,本想直接沖上去把他帶走,卻又怕這樣做,他在朋友面前下不來台,于是選擇守在門口。

父親說:「我知道,是我和媽媽對不起你,為了掙錢沒有好好陪你,但是你還小,網咖這種地方人員復雜,我真的很擔心你的安全。」

他很受觸動,之后,他不僅不再逃課,戒了游戲,還發奮努力,最后還考上了一所本科大學。

男孩說:「父親都如此放低身段了,我再和他較勁,就太沒意思了。」

陪伴青春期的男孩,比起強硬的逼迫,柔和退讓顯得更有力量。

當然示弱并非軟弱、無底線,而是以尊重為前提的教育方式,是一種以柔克剛的養育智慧。

1. 用詢問代替命令的口吻

沒有一個人喜歡被強迫,尤其是青春期的男孩。

把選擇權還給孩子,用商量的語氣把意見提出來。

感受到被尊重的孩子,自然會慢慢收起身上的刺,慢慢靠向你。

2. 用朋友代替家長的身份

放下家長的架子,少一點高高在上的說教,多一點「我理解你」的共情。

搭建在平等之上的親子關系,孩子才愿意敞開心扉,和你溝通、親近。

3. 用放手代替強勢的教育

給孩子充分的信任,不要當孩子的監工,要當孩子的幫手。

讓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學會自我負責,他才能盡快地成長起來。

最好的教育:

小時候給他扎針,長大后給他翅膀

教育學上,有一個「 漏斗法則」,說的是:

孩子年幼時,父母嚴管孩子,可以為孩子的人生打好地基,讓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而隨著孩子慢慢長大,父母學著放手,可以讓孩子學會自己承擔,最終成為一個思想和人格獨立的人。

這種「先緊后松」的教育,可以讓孩子的人生路越走越寬廣。

育兒專家金韻蓉,對兒子的教育就是如此。

兒子小的時候就懂得給他「 扎針」:教他守規矩,養成好性格、好習慣。

有一回,兒子在餐桌上亂扔青菜,老公立馬把他帶出門「管教」了20分鐘才讓回桌。

兒子大一些了就給他翅膀:父母主動示弱和退出,引導兒子走向成長。

兒子15歲那年放假回來,和她說:我親過6個女孩。

金老師嚇得差點從凳子上摔下來。

但她沒有批評,沒有說教,而是選擇「親子對談」,把自己的想法和擔心和兒子說清楚。

兒子也告訴她:「放心,我知道,我又不是傻瓜,老師說了,我們現在還小,還不能負責任呢。」

很多人質疑金老師的管教方式,怎能如此放任孩子?

金老師卻表示:「我們選擇了一種讓自己寂寞,卻放手讓孩子成長的方式來愛他,而他,也因為心里滿載父母的愛和信任,展翅高飛,成為今天如此優秀的年輕人。」

事實上,從小被嚴格管教過的孩子,長大之后,自己就能夠運用年幼時養成的良好品格約束自己,值得父母去「放手」。

她的兒子,10歲時就只身一人到英國求學;

初三就開始利用課余時間打工,高中畢業時,他用打工的積蓄,實現了歐洲游的夢想;

大學期間,他從服務生一路做到了首席調酒師;

讀研究生時,他成為英國首相的新聞觀察員之一;

25歲,他已經成立了兩家公司。

對男孩兒時的嚴管,成就的是他們長大后飛翔的翅膀。

所以啊,管孩子要趁早,愛孩子要放手。

有句話說得特別有道理:

教育孩子需要一種綿力,要順應孩子的感覺和節奏,錯誤的教育方向與方式,孩子會把你撞飛。

有遠見的父母,懂得在該嚴管的時候嚴管,為孩子的一生打好地基。

在該放手的時候舍得放手,讓孩子學會展翅高飛。

北醫護妹花80萬,將18坪舊房大改造,1坪都不浪費,衛生間干濕分離,陽光大陽台超治愈
2023/07/06
奶奶太會收拾廚房:用墻面收納,讓狹窄「單行道」廚房變整潔!
2023/07/06
新竹三口之家爆改40年老房,樸素布局卻一塵不染,看過的人都說溫馨:這才是真正的豪宅!
2023/07/06
月薪4.5萬,房貸530萬,買下40坪的房子,裝修壓力大,但有家了~
2023/07/06
斷舍離女孩出圈上央視,88㎡的家僅6件傢俱,常年堅持「不消費」
2023/07/06
52歲阿貝為愛妻用「6貨櫃花130萬」造60坪天然花園別墅,走進空中花園如進仙境
2023/07/06
屏東小夫妻,爆改46年狹長昏暗老房,改完明亮舒適,夢中情房無疑了!
2023/07/06
「媽媽,咱們家是不是很窮?」兩種不同回答影響孩子一生
2023/10/01
孕期,孕婦常吃的3種食物,可能是寶寶黃疸的「源頭」,早知早好
2023/10/01
3歲看大7歲看老?想讓孩子「更出色」,7歲前家長要給他立下「這5個規矩」
2023/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