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需要一種綿力。
父母需要順應孩子成長的感覺和節奏,在合適的時候予以管教。
作者 | 楓子
家庭教育咨詢師王琳分享過一個案例。
13歲的男孩,調皮搗蛋,不服管教,很令人頭疼。
父親李先生認為教育男孩不能心軟,于是每次對兒子非打即罵。
這天,兒子寫作業時又偷偷上網玩游戲,李先生發現后,直接把手機砸了,還打了兒子一巴掌。
沒想到這一次,兒子竟抬起手「回敬」了他。
李先生無比震驚。
他不懂,為什麼鄰居家10歲的男孩,父親一聲厲喝,他就立馬知錯改過。
而自己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兒子卻越管越叛逆。
王琳一針見血指出:管晚了。
兒子小的時候,李先生忙于工作,疏于管教。
現在兒子已經步入青春期,有了強烈的自尊意識,他還想著用權威去壓制,往往只能起反作用。
想起李玫瑾教授給父母們的建議:
孩子要趁早管教,這是立威。12歲以后,溝通方式則要改變,轉為示弱。
男孩性子野,不加嚴管,容易滋生各種惡習。
一味嚴管,又容易引起他們的反抗。
所以,最好的養育,一定分年齡段,分教育手段。
管教孩子,一定要趁早
《超級育兒師》里有一個8歲男孩,脾氣很不好,動不動就大喊大叫,還喜歡動手打人。
但媽媽卻對他百般縱容。
漸漸地,兒子越來越不把媽媽放在眼里。
他心情不好了,就以打媽媽為樂。
媽媽不過說他一句,他就怒火中燒,對媽媽一頓抓、掐、錘、踢、打,甚至,還拿棍子打媽媽。
媽媽的脖子上,后背,手上全是孩子的抓痕,痛得直掉眼淚,卻仍沒有一句責備。
始終是步步退讓,連連求饒。
媽媽說:「之前我哭,他會心疼我,現在我哭,他也無動于衷。」
「我很愛他,就是不知道為什麼,他就是喜歡打我。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