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需要一種綿力。
父母需要順應孩子成長的感覺和節奏,在合適的時候予以管教。
作者 | 楓子
家庭教育咨詢師王琳分享過一個案例。
13歲的男孩,調皮搗蛋,不服管教,很令人頭疼。
父親李先生認為教育男孩不能心軟,于是每次對兒子非打即罵。
這天,兒子寫作業時又偷偷上網玩游戲,李先生發現后,直接把手機砸了,還打了兒子一巴掌。
沒想到這一次,兒子竟抬起手「回敬」了他。
李先生無比震驚。
他不懂,為什麼鄰居家10歲的男孩,父親一聲厲喝,他就立馬知錯改過。
而自己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兒子卻越管越叛逆。
王琳一針見血指出: 管晚了。
兒子小的時候,李先生忙于工作,疏于管教。
現在兒子已經步入青春期,有了強烈的自尊意識,他還想著用權威去壓制,往往只能起反作用。
想起李玫瑾教授給父母們的建議:
孩子要趁早管教,這是立威。12歲以后,溝通方式則要改變,轉為示弱。
男孩性子野,不加嚴管,容易滋生各種惡習。
一味嚴管,又容易引起他們的反抗。
所以,最好的養育,一定分年齡段,分教育手段。
管教孩子,一定要趁早
《超級育兒師》里有一個8歲男孩,脾氣很不好,動不動就大喊大叫,還喜歡動手打人。
但媽媽卻對他百般縱容。
漸漸地,兒子越來越不把媽媽放在眼里。
他心情不好了,就以打媽媽為樂。
媽媽不過說他一句,他就怒火中燒,對媽媽一頓抓、掐、錘、踢、打,甚至,還拿棍子打媽媽。
媽媽的脖子上,后背,手上全是孩子的抓痕,痛得直掉眼淚,卻仍沒有一句責備。
始終是步步退讓,連連求饒。
媽媽說:「之前我哭,他會心疼我,現在我哭,他也無動于衷。」
「我很愛他,就是不知道為什麼,他就是喜歡打我。」
研究表明,受體內睪丸素的影響,很多男孩小的時候,往往會表現出破壞性和攻擊[性.行.為]。
父母不管不教,任其發展,孩子爬到父母頭上作威作福就是早晚的事。
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就曾告誡父母們:「孩子畢竟不是成年人,必須管教,必須懲戒。」
在教育學領域,孩子3-12歲被稱為「水泥期」,是孩子可塑性最強的時期,也是性格形成、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
想要培養一個有教養、懂規矩的男孩,父母一定要在12歲前嚴格管教,讓男孩心有敬畏、行有所止。
1. 孩子任性耍賴,說「不」
很多研究表明,孩子3歲之后跟父母提出的很多條件都是「試探性」的。
即他提出來的條件,有時候并不是他真的想要,只是試探一下父母的底線。
這時候父母一定要學會堅定地拒絕不合理的要求,哪怕他撒潑打滾,哭鬧不止。
不妥協,不遷就,孩子才能知道做事的分寸,不會再靠情緒化表達來解決問題。
2. 孩子沒有規矩,說「不」
很多家長慣著孩子,把不守規矩當作活潑可愛,把不講道理當作獨立自主。
卻不知,你由著3歲的他搶別人玩具,5歲的他,就會越來越肆無忌憚。
你慣著7歲的他說臟話罵人,9歲的他,只會越來越目中無人。
再往后,11歲、14歲、18歲……他只會越來越無所顧忌,漠視規則。
父母可以縱容他,但別人不會由著他,社會更不會慣著他。
讓孩子知敬畏、守規矩,才是對孩子最好的保護。
3. 孩子習慣不好,說「不」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習慣。
孩子習慣不好,一定不能慣。
比如:自私懶惰、愛玩游戲、沉迷手機、拖拉磨蹭……
這些壞習慣,必須趁孩子還小,消滅在萌芽狀態。
趁早戒掉壞習慣,才能養成好習慣。
12歲以后,父母要多示弱
男孩進入青春期以后,很多媽媽都有一個切身體會:
之前的教育方法,統統不管用了。
他們就像一顆「隨時會引爆的炸彈」,一言不合就頂撞父母,大吼大叫,甚至離家出走。
這是因為,這個階段,父母不再是孩子世界里的天神,而是孩子走向獨立時需要推翻的權威。
他們所有的折騰、叛逆、暴躁,其實都是想打敗父母、為自己爭奪自主權。
此時,如果父母不轉變策略,還想和男孩一較高下,輸的往往是自己。
曾看過一位網友的分享。
15歲的男孩,正值青春叛逆期。
不僅瞞著父母染了花花綠綠的頭髮,打了耳釘,還經常逃課去網咖玩。
為此,父親沒少打他,父子倆一度鬧得很僵。
某天夜里,他又趁著父母熟睡,偷偷溜出家門,和幾個同學去了網咖。
一直到凌晨5點,他起身去買飲料時,突然看見了在網咖門口徘徊的父親。
當時,父親沒有罵他,也沒有厲聲指責,而是帶他去吃了早點,還給他塞了些錢。
他這才知道,父親起夜發現他不在家后,立馬出門一個網咖一個網咖地找。
凌晨3點,父親這才在這家網咖看見他,本想直接沖上去把他帶走,卻又怕這樣做,他在朋友面前下不來台,于是選擇守在門口。
父親說:「我知道,是我和媽媽對不起你,為了掙錢沒有好好陪你,但是你還小,網咖這種地方人員復雜,我真的很擔心你的安全。」
他很受觸動,之后,他不僅不再逃課,戒了游戲,還發奮努力,最后還考上了一所本科大學。
男孩說:「父親都如此放低身段了,我再和他較勁,就太沒意思了。」
陪伴青春期的男孩,比起強硬的逼迫,柔和退讓顯得更有力量。
當然示弱并非軟弱、無底線,而是以尊重為前提的教育方式,是一種以柔克剛的養育智慧。
1. 用詢問代替命令的口吻
沒有一個人喜歡被強迫,尤其是青春期的男孩。
把選擇權還給孩子,用商量的語氣把意見提出來。
感受到被尊重的孩子,自然會慢慢收起身上的刺,慢慢靠向你。
2. 用朋友代替家長的身份
放下家長的架子,少一點高高在上的說教,多一點「我理解你」的共情。
搭建在平等之上的親子關系,孩子才愿意敞開心扉,和你溝通、親近。
3. 用放手代替強勢的教育
給孩子充分的信任,不要當孩子的監工,要當孩子的幫手。
讓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學會自我負責,他才能盡快地成長起來。
最好的教育:
小時候給他扎針,長大后給他翅膀
教育學上,有一個「 漏斗法則」,說的是:
孩子年幼時,父母嚴管孩子,可以為孩子的人生打好地基,讓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而隨著孩子慢慢長大,父母學著放手,可以讓孩子學會自己承擔,最終成為一個思想和人格獨立的人。
這種「先緊后松」的教育,可以讓孩子的人生路越走越寬廣。
育兒專家金韻蓉,對兒子的教育就是如此。
兒子小的時候就懂得給他「 扎針」:教他守規矩,養成好性格、好習慣。
有一回,兒子在餐桌上亂扔青菜,老公立馬把他帶出門「管教」了20分鐘才讓回桌。
兒子大一些了就給他翅膀:父母主動示弱和退出,引導兒子走向成長。
兒子15歲那年放假回來,和她說:我親過6個女孩。
金老師嚇得差點從凳子上摔下來。
但她沒有批評,沒有說教,而是選擇「親子對談」,把自己的想法和擔心和兒子說清楚。
兒子也告訴她:「放心,我知道,我又不是傻瓜,老師說了,我們現在還小,還不能負責任呢。」
很多人質疑金老師的管教方式,怎能如此放任孩子?
金老師卻表示:「我們選擇了一種讓自己寂寞,卻放手讓孩子成長的方式來愛他,而他,也因為心里滿載父母的愛和信任,展翅高飛,成為今天如此優秀的年輕人。」
事實上,從小被嚴格管教過的孩子,長大之后,自己就能夠運用年幼時養成的良好品格約束自己,值得父母去「放手」。
她的兒子,10歲時就只身一人到英國求學;
初三就開始利用課余時間打工,高中畢業時,他用打工的積蓄,實現了歐洲游的夢想;
大學期間,他從服務生一路做到了首席調酒師;
讀研究生時,他成為英國首相的新聞觀察員之一;
25歲,他已經成立了兩家公司。
對男孩兒時的嚴管,成就的是他們長大后飛翔的翅膀。
所以啊,管孩子要趁早,愛孩子要放手。
有句話說得特別有道理:
教育孩子需要一種綿力,要順應孩子的感覺和節奏,錯誤的教育方向與方式,孩子會把你撞飛。
有遠見的父母,懂得在該嚴管的時候嚴管,為孩子的一生打好地基。
在該放手的時候舍得放手,讓孩子學會展翅高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