鍵關注哦~
幸福是什麼?說起幸福,很多人都會想到我國著名詩人海子的一首詩歌《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詩中寫道:「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喂馬、劈柴,周游世界。」海子所描繪的幸福,也是大多數人所追求的幸福,即事業有成、家庭美滿,時間自由、財務自由。這樣才是幸福的人生!
所以,很多父母都在努力將孩子培養好,讓他們將來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有能力追求自己幸福的人。
但是,很多人會發現,包括我們自己,在父母期待中長大的孩子,為什麼一點都不幸福?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中,規定了給予學生各種知識,卻沒有給予學生最重要的東西,這就是:幸福。
怎麼樣才能讓孩子,長大后擁有感知幸福的能力?想讓孩子長大以后具有感知幸福的能力,小時候父母就要給足這5樣東西,你都做到了嗎?
1 第一樣東西:安全感
感關系著孩子一生的幸福,一個有安全感的人,會發出溫煦的光芒,既溫暖自己,又照亮他人。
一個孩子只有建立起足夠的安全感,才能夠開心、自由地健康成長。孩子安全感缺失,一生也很難彌補回來。
孩子安全感的形成有三個要素:時間、人物、關系。
第一要素:時間。教育家蒙台梭利博士曾提出,0-3歲這個階段,是一個人身心必須要達到和諧的第一個時期;因為往后整個生命的發展,都是由第一個發展階段的質量而定。
這段時期父母能否給孩子建立安全感,決定了他一生與外界的情感鏈接模式。孩子出生后三年的發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過兒童一生的任何階段。
第二要素:人物。孩子出生后,第一照料人是媽媽,母親自然也就成為了孩子最重要的依戀對象。撫養剛出生的孩子本身就是媽媽的神圣職責,誰都替代不了。嬰幼兒時期母親被替代了,孩子長大以后就容易缺乏安全感。
第三要素:關系。心理學上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哈洛恒河猴」實驗:研究人員將剛出生的小猴子與母親分離,然后同兩個人造「母親」關在一起。
一個是鐵絲媽媽,胸前掛著奶瓶;另一個是布料媽媽,沒有奶,但卻有柔軟的絨布。實驗結果發現,只有當小猴子餓的受不了的時候,才會去鐵絲媽媽那里吸吮乳汁,其他時候都會跑去和絨布媽媽待在一起。
隨后多年的科學研究證實,母親與嬰幼兒存在依戀關系。不僅僅是哺乳這麼簡單,還有其他一些重要的環節,比如身體接觸、撫摸、及時回應孩子的互動等等。
不論因為什麼因素,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里,第一照料人最好是媽媽。因為這段時間,孩子和母親彼此需要、相互依賴地一起生活;讓雙方都順利渡過這個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經歷著巨大轉變的時期,這個時期也被稱為「共生期」。
2 第二樣東西:用心陪伴
在孩子的眼里,家就是他的整個世界。對他們來說,最大的幸福,莫過于父母的用心陪伴,莫過于全家人快樂地在一起。
你也許會說,我知道陪伴孩子的重要性,可是工作這麼忙,事情那麼多,哪里有那麼多時間陪孩子?
父母的教育是有「有效期」的,一旦你不珍惜,錯過了這個有效期,就會耽誤孩子的成長。孩子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時間,也就是生命最初的那幾年。等他慢慢長大了,就開始獨立了。
如果沒有在他小的時候建立起足夠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那他的獨立就可能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與父母的距離也會越來越遠。到那個時候,你會懊悔,原來陪伴孩子、給孩子幸福感是一件多麼重要且緊急的事情。
陪伴,并不是要求我們時刻和孩子待在一起,而是在孩子需要你的時候能給他一個回應。有些父母陪是陪了,但不是做自己的事,就是玩手機、看電視、打麻將、只是「陪」在孩子身邊而已。這樣的陪伴沒有引導,沒有教育,更給不了孩子安全感和幸福感。
真正的陪伴,是父母要多跟孩子互動,觀察孩子的行為和表現;用心為孩子準備適宜的成長環境,努力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并不斷去啟蒙和引導。當你在孩子身上,傾注了陪伴、耐心和愛護,孩子自然就會回報給你一個像星星一樣的自己。
3 第三樣東西:被鼓勵
孩子需要父母的支持、認可和鼓勵,并通過父母的積極回應來認識自己。那麼,應該怎麼鼓勵孩子?到底給孩子什麼樣的積極回應才是有效的呢?以下幾點建議分享給大家:
1. 肯定孩子的內在品質,而不是天賦很多人夸獎和鼓勵孩子,會說孩子漂亮、聰明等。這些表述都是在強調孩子天生的某種氣質,是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就可以得到的。長此以往的鼓勵孩子,那孩子就可能會認為:「我天生就聰明,所以我可以不用功。」
所以,在夸獎或鼓勵孩子的時候,父母要多肯定孩子的內在品質;比如勤奮、努力的過程,多描述一些細節,這樣孩子才會看重自己努力的過程。我們可以說:「寶貝,取得了這麼好的成績,都是你每天努力練習的結果,媽媽為你驕傲!」
2. 遵循客觀事實,不能浮夸孩子需要被鼓勵,但也要遵循客觀事實,不恰當的夸獎,會適得其反。
周末,見到幾個小學生模樣的男孩,把商場里的長扶梯當成滑梯,各種滑著玩;底下的家長不僅不阻止他們,還一邊錄像一邊夸獎自家的孩子「厲害」。
父母的這種夸獎,顯然忽視了規則教育,是變相鼓勵孩子做錯事。孩子被這種夸獎鼓勵多了,只會更不守規則,做出更多的危險事情。
如何正確夸獎孩子呢?
1. 不要那種泛泛地夸贊,比如你真棒、你真聰明等;
2. 表揚孩子一定要具體、注重孩子努力的過程,讓孩子知道自己哪里最棒;
3. 讓孩子明白,努力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孩子們終其一生或多或少地在尋求父母的肯定和認可。
如果他們得到贊揚、尊重和認可,他們會非常樂意用行動向父母表現,自己有多出色。
4 第四樣東西:被允許犯錯
成長路上犯錯不可怕,但連「試錯」的機會都沒有,那才是最可怕的。孩子犯錯后,往往由于恐懼心理而不敢說實話。如果父母再嚴厲斥責,更不會知道事情的真相,也無法知曉孩子為何要這麼做。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家長一定要沉住氣,先安撫一下孩子的情緒,問問他打算如何處理這件事情。「你打算怎麼做?需要我的幫助嗎?」從孩子的陳述當中,家長也能透過孩子的行為,發現孩子的需求是什麼,孩子這樣做的動機也就一目了然。
對于一些無關緊要的小錯誤,家長不要急于批評孩子,而是要讓他大膽的去探索。孩子的「犯錯」,很多時候是在不斷嘗試了解世界的規則;犯錯了并不可怕,教孩子正確面對并處理錯誤,這才是父母應該做的。
錯誤控制是一種方向指針,它能夠告訴我們所走的方向是正確的,還是偏離目標。孩子在犯錯的過程中,其實是一個不斷學習和自我完善的過程。
5 第五樣東西:生活充滿儀式感
村上春樹說:「儀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某種程度上,孩子的幸福感,也絕大部分來自家庭的儀式感。生活需要儀式感,有儀式感的生活,能帶給我們非常大的幸福感。
什麼是生活里的儀式感呢?我想最簡單的解釋是,一切能讓你感覺到幸福的小習慣、小愛好都可以是儀式感。比如每次出門或回家跟孩子的一次擁抱,每年拍一次全家福,節假日或紀念日收到家人準備的驚喜禮物......
這種「儀式感」將家中所有的成員緊緊地連在一起,彼此接納、彼此認可,并從中獲得力量。
生活在儀式感較足的家庭里,孩子也會深受影響。看到父母用認真的態度去對待每一個平凡的日子,孩子會學著更加認真的對待生活。孩子小時候接受到的儀式感,是照亮他未來幸福的一束光。父母帶給孩子儀式感的生活,是孩子未來創造幸福的能力。
蒙台梭利博士曾說,「成人的幸福與兒童時期過的那種生活緊密相連。」我們對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會開花結果,不僅影響他一生,也決定他一生。幸運的孩子,一生都能從童年汲取到愛與力量。
愿每一個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都能在這5方面滿足孩子的需求。在孩子心間注滿幸福感與安全感,使其永遠有勇氣面對世界種種!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