鍵關注哦~
幸福是什麼?說起幸福,很多人都會想到我國著名詩人海子的一首詩歌《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詩中寫道:「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喂馬、劈柴,周游世界。」海子所描繪的幸福,也是大多數人所追求的幸福,即事業有成、家庭美滿,時間自由、財務自由。這樣才是幸福的人生!
所以,很多父母都在努力將孩子培養好,讓他們將來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有能力追求自己幸福的人。
但是,很多人會發現,包括我們自己,在父母期待中長大的孩子,為什麼一點都不幸福?蘇霍姆林斯基說:在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中,規定了給予學生各種知識,卻沒有給予學生最重要的東西,這就是:幸福。
怎麼樣才能讓孩子,長大后擁有感知幸福的能力?想讓孩子長大以后具有感知幸福的能力,小時候父母就要給足這5樣東西,你都做到了嗎?
1第一樣東西:安全感
感關系著孩子一生的幸福,一個有安全感的人,會發出溫煦的光芒,既溫暖自己,又照亮他人。
一個孩子只有建立起足夠的安全感,才能夠開心、自由地健康成長。孩子安全感缺失,一生也很難彌補回來。
孩子安全感的形成有三個要素:時間、人物、關系。
第一要素:時間。教育家蒙台梭利博士曾提出,0-3歲這個階段,是一個人身心必須要達到和諧的第一個時期;因為往后整個生命的發展,都是由第一個發展階段的質量而定。
這段時期父母能否給孩子建立安全感,決定了他一生與外界的情感鏈接模式。孩子出生后三年的發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過兒童一生的任何階段。
第二要素:人物。孩子出生后,第一照料人是媽媽,母親自然也就成為了孩子最重要的依戀對象。撫養剛出生的孩子本身就是媽媽的神圣職責,誰都替代不了。嬰幼兒時期母親被替代了,孩子長大以后就容易缺乏安全感。
第三要素:關系。心理學上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哈洛恒河猴」實驗:研究人員將剛出生的小猴子與母親分離,然后同兩個人造「母親」關在一起。
一個是鐵絲媽媽,胸前掛著奶瓶;另一個是布料媽媽,沒有奶,但卻有柔軟的絨布。實驗結果發現,只有當小猴子餓的受不了的時候,才會去鐵絲媽媽那里吸吮乳汁,其他時候都會跑去和絨布媽媽待在一起。
隨后多年的科學研究證實,母親與嬰幼兒存在依戀關系。不僅僅是哺乳這麼簡單,還有其他一些重要的環節,比如身體接觸、撫摸、及時回應孩子的互動等等。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