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跟著的時候,聽話乖巧,自律性高;父母不在身邊,偷懶撒歡,現原形,這是為什麼?
實際上,這些孩子的自律其實都是「假自律」!
也就是說, 他們只有在父母的監督之下才能實現自律,一旦沒有了父母的監督,進入自主性學習,孩子就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了。特別是進入青春期后,孩子很容易放縱自己,一滑到底。
而孩子之所以出現「假自律」,都是因為父母在自律培養上犯了3個錯。
在閨蜜家待了幾個小時,我發現她對孩子的嘮叨就沒有停下來過。
「你的課文背誦了嗎?一會兒老師要檢查你不知道嗎?」
「英文作業寫完了嗎?拿來我檢查一遍!」
「趕緊吃水果,5分鐘之后要上數學課了,自己心里沒數嗎?」
媽媽急得不行,孩子卻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眉眼之間還帶著一點煩躁。
閨蜜恨鐵不成鋼地和我抱怨:「這麼大孩子了,什麼事兒都要我跟在屁股后面催,不知道著急。」
孩子的「假自律」都是父母催出來的!
父母事無巨細地叮囑,其實是在將責任攬在了自己的身上,導致孩子的依賴性越來越強,惰性越來越重,看似自律,實際上都是父母在后面攆出來的。一旦失去了外力,孩子就立刻變了一個人。
想培養孩子自律的第一步,父母就要管住自己的嘴巴和手,將自律的控制權交還給孩子。
我們每天和孩子強調要自覺,要自律,但是自律給孩子帶來了什麼呢?只有無窮無盡的嘮叨和抱怨,孩子每天感受到的只有負面情緒和壓力,愈加煩躁和叛逆。
沒有體會過自律帶來的喜悅和自信的孩子,永遠也不會有自律的內驅力和向上的動力!
我們一定要讓孩子時不時嘗到自律的果實,感受到自律帶來的驕傲和滿足,幫助他產生積極的欲望。 這種甜頭,孩子越早嘗到,激勵效果就越好。
比如,我們可以在房間最顯眼的地方掛一個自律表,孩子每天完成要求后,就可以在上面貼一個小紅花和笑臉。當孩子積攢到10個笑臉,20個笑臉和30個笑臉后,可以給予不同級別的獎勵,比如一根棒棒糖,一只冰淇淋或者一個盼望已久的玩具。
讓孩子有動力,有盼頭,增強孩子的驅動性和主動性。父母也要時不時根據自律表上的進度對孩子進行一些口頭上的贊揚和鼓勵,促進孩子主動自省,修正自己的壞習慣。
「假自律」的孩子,做事依舊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一團糟。沒有父母的幫助,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如何做。毫無規劃性,不知應該從何入手。
所以,從一開始,家長就要注意培養孩子合理規劃的能力。
1、制定完整合理的時間規劃表:什麼時間學習,什麼時候玩,什麼時間休息,都細細地列在表中。
這樣孩子可以對每天的學習和生活一目了然,明確自己每天需要做什麼,還能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養成合理規劃時間的能力。
2、制定階段化計劃:將大計劃細化為若干個階段性計劃,化大為小,減輕壓力和交流,讓孩子一個一個去完成。比如,我們計劃背一本單詞書,就要細化到每天背誦多少個,并一天天去完成,將目標化繁為簡,提高孩子的自信和動力。
為了培養孩子的自律性,我一直在使用自律表來規劃孩子的成長和自律,效果非常好。
列出孩子需要建立的好習慣,每天完成后,貼上一個小笑臉。最初使用時, 建議家長和孩子一起建立習慣,比如家長少玩手機,孩子吃飯不挑食, 通過比賽來提高孩子的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