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高速發展,我們的日常生活水平也跟著水漲船高,從前舍不得吃的舍不得用的,如今只要我們孩子想要的我們都會滿足,甚至有些家長會無底線無原則的滿足孩子的要求, 這也就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話題「富養」孩子。
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常常會說出一些育兒金句,李玫瑾教授最近就在自己發表了關于「富養」孩子的一些個人看法,大致意思是這樣的: 如果一開始就打算為了孩子而掙錢,打算「富養」孩子,那麼付出的代價就是孩子的脾氣大了、身體弱了、性格好吃懶做,最后一事無成。
相信李玫瑾教授的話是我國大多數家庭中的現狀,甚至連筆者看后也直言確實是這樣, 每個家長奮斗的源動力無非就是讓自己的下一代過得更好一點,給孩子一切想要的東西。
說起這個,我們為什麼要「富養」孩子呢?其實很簡單, 我們這一代人真的是太苦了,從小過了許多苦日子,甚至是 吃了上頓沒下頓,溫飽都成問題,就更別提什麼得到好的教育、課外輔導班、KFC這些曾經我們兒時夢里的東西了。
李教授也曾在一場演講中說出了我們大多數家長的心聲:很多家長,他們不論是曾經受過窮挨過餓、亦或者現如今仍然覺得自己家庭貧窮的人,讓他們玩命賺錢的源動力必定就是讓孩子過的比自己好!
我們現如今之所以這麼拼命,無非是認為如果我們小時候有這樣的學習條件,肯定會比現在過得更加幸福,所以努力為孩子創造一切條件: 學區房、興趣班、名牌手機、衣服褲子等等一切都盡全力給他們最好的。
也正是在家長的「富養」之下, 孩子漸漸學會了攀比,比家里住富人區亦或者棚戶區,比開的是奔馳還是寶馬,比爸媽是工人還是老闆, 眼睛所見的一切都要攀比。
「富養」下的孩子,基本上都成了我們口中: 沒有公主命卻有公主病的孩子,脾氣大了、身體弱了、性格也變得不求上進了。
脾氣大了
李玫瑾教授曾在個人平台上寫過這麼一段話:我們現在有錢,孩子想要就買,任性就護著。但是誰曾想沒幾年孩子長大后成了一個虛胖或者猴瘦體型;養出了一個能力不大、脾氣不小、心氣高的慫人。
然后就是孩子愛玩游戲、不愛上學、不愛睡覺,最終一事無成。
我們日常生活中,在家里吃飯的時候細心觀察便能夠發現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 當我們叫正在玩游戲的孩子吃飯的時候,前幾次還好,后幾次孩子和可能直接就怒吼著回應我們了。
又或者我們常常在一些商超能看到孩子 在地上打滾,吵著鬧著要玩具強迫父母妥協自己。
解決方法:
我們在「富養」孩子的時候,必定對孩子有求必應,甚至在孩子犯錯的時候用一些「他還是個孩子」這樣的理由來為孩子開脫是非常不好的。
其實,家長們在孩子 三歲建立自我意識的時候就教育孩子是恰當的時機,這個時期的孩子還沒有太多的自我意識,對于外界的想法都是來者不拒的, 家長們可以告訴孩子什麼事情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潛移默化中改變孩子的思維。
孩子在犯錯的時候,一定要及時制止孩子,千萬不能助紂為虐,也不能助長他的脾氣,讓他覺得每個人都應該圍著他轉。
身體弱了
據國衛委統計,現如今中小學生的肥胖率已經高達18.7%,也就是說大概5個孩子當中,就有一個孩子是肥胖的身材,這個數據是十分驚人的。
曾經,我們平時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吃上一頓有肉的餃子,而且一年到頭也吃不上幾次肉,甚至連平時吃的那些所謂的肉都是提煉豬油剩下的肉渣渣。
反觀的孩子呢: 魚肉蔬菜樣樣俱全,每個家長生怕孩子營養不夠,更是給孩子變著花樣做各種各樣的營養餐。
解決方法:
平時多讓孩子做一些家務活,家長空閑時間多帶孩子進行一些戶外運動,增強體質的同時增進親子關系。
性格變得好吃懶做
現如今生活中,孩子的課業壓力也是十分繁重,許多 家長就幫忙代勞了一切的家庭瑣事,讓孩子只需要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但是反觀我們之前呢是怎樣的?放學回家后自己做作業,自己做飯的同時如果家里還有弟弟妹妹還要帶弟弟妹妹,喂牛喂豬等等諸多事情,我們也是這麼過來了。
解決方法:
家長不應該一味的為孩子包辦家庭瑣事,應該放手讓孩子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務,現如今我國「高分低能」的孩子真的太多太多了,相比家長們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高分低能的孩子吧?
不要操控孩子的人生,只有學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跌跌撞撞地闖出一片天地來才能夠讓他們成長,學會獨立.
家長們想要「富養」孩子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教育孩子的途中切勿忘了初衷走了歪路。在我們成為父母的那一刻,就應該做好萬全準備,從小開始教育孩子、培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