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覺得,如果一個人不想做某件事,那他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把這件事做好,同理,如果一個孩子根本就不想學,那我們給他提供再好的教育都沒用, 除非你按照本文的做法去操作,先說個案例:
我有一同學,家境還不錯,父母很重視教育,從小就給他安排各種好學校,聘用最優秀的輔導老師,上最貴的培訓班......
可是,我這位同學就像扶不起的阿斗,就是對學習提不起勁,你管的時候,他動一動,你不管的時候,他一定放飛自我。
父母想了很多辦法,看了無數育兒書籍,請教了各種專家,結果發現,能用的招都用了,軟的硬的統統都無效。
正當父母舉手無措時,突然有了轉機。
初二那一年的暑假,父母帶同學去日本旅游,原計劃是想增長見識,沒想到,在知識淵博的日本導游影響下,我同學竟然燃起了學習的興趣,回家告訴爸媽,說自己要成為那樣的人。
剛開始,父母以為他只是說說而已,沒想到,我同學還真沒開玩笑,果真在學習熱情和動力上有了明顯的變化,當然,父母在后期也做了一些支持性的工作。
目前,我的這位同學沒有成為導游,而是成為了一名的講師,年薪百萬以上。
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獎勵和懲罰等手段都沒用,反而是一個素不相識的導游點燃了同學的學習熱情, 我的結論是,當一個人找到自己想要的目標后,只要把目標和學習掛上鉤,再加上一些輔助措施,那麼他一定會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
有人可能要說了:」我的孩子也有目標,但照樣不愿意學習,感覺就像在空想「,還有人說了:」我孩子目標可多了,今天一個樣,明天另一個樣,根本就是在胡思亂想「。
想要解決上面的疑惑,我們需要搞清楚以下幾個問題:
為什麼目標可以讓孩子產生動力?
什麼樣的目標可以讓孩子產生持久的學習動力?
如何提升目標的執行力?
我們一個個來看。
我們都知道人生要有目標,可未必知道為什麼要有目標,我認為,目標除了指引方向外,最關鍵的是在動力層面,我從兩個角度說明這一點:
張力產生動力
我認為,動力是一種無形的力量,看不見,摸不著,但卻真實存在,而目標呢,它的作用是讓我們感覺到現實與愿望之間的落差,而正是這種落差所產生的張力,驅使我們自發地采取行動。
當我們心愛的衣服穿不進去時,這種落差促使我們產生減肥的動力。
當我們的收入不足以維持生計時,這種落差促使我們產生努力賺錢的動力。
你會發現,人的內心一旦有了落差,他一定會自發地采取行動,這甚至是一種本能反應,而目標,是形成這種落差最有效的方式。
思維層次引發的連鎖反應
愛因斯坦說:」問題不能在發生的同一層面得到解答,而應在決定問題的層面找到答案「,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想讓孩子產生學習動力,那麼我們應該在決定這件事的層面下功夫。
那什麼可以決定孩子的學習動力,這里需要介紹一款神奇的工具——NLP思維層次理論。
毫不夸張地說,如果我們掌握了這款工具, 你幾乎可以解決生活中的所有問題,而且,你的解決方案一定是高人一等的。先舉個例子:
生活當中,你一定見過這樣的人,他們總是抱怨環境,討厭領導,嫌棄同事,總是把問題歸結到環境。
同樣,你也見過這樣的人,他們從不怨天尤人,遇到問題總會從自身出發,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及時改變做法。
當然,你還見過這樣的人,他們既不抱怨環境,也不會盲目解決問題,他們會努力地提升自我,增強自己的能力,然后靠新的認知和技能重新看待問題。
以上這三種人,面對同樣一件事情,有著不同的思考方式,而這種不同所帶來的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一個比一個高級,一個比一個有效,這就是思維層次。
而人與人的差距就決定于思維層次,一個低層次的問題,如果用更高層次的思維來解決,那將是顛覆性的,是極其簡單的,它會讓低層次的問題沒有意義。
按照NLP思維層次理論,人的思維總共分為六層,從上到下分別是:愿景層、身份層、價值觀層、能力層、行為層、環境層,你可以把他們想象成不同境界。
前面所說三個人的思維層次,分別是環境層、行為層、能力層,這三層也是普通人經常使用,并且能夠意識到的層面,一般人思維的層次都是自下而上的。
可是,如果你是一個境界比較高的人,你的思維方式通常是自上而下,而只有自上而下的思考,你才有可能取得輝煌的成就。
回過頭來,我們看目標跟這個工具有什麼關系,細心的你一定會發現,目標其實就處在愿景層, 一旦孩子有了清晰且渴望實現的愿景,那麼他一定會敲定自己的身份,在此基礎上,他一定會樹立符合身份的信念或價值觀,之后,他會設法提升能力,改變行為,影響環境。
小結: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就知道了,目標不僅可以提供方向,還能帶來動力,驅使孩子采取行動,只要目標清晰可見,孩子會一環扣著一環地前行。
可是,正如前面提到的疑惑,很多孩子是有目標的,但要麼不執行,要麼堅持不下去,為什麼呢?
孩子有目標不假,可不是所有的目標都是好目標,也不是所有的目標都可以帶來持久的動力,舉幾個例子:
考重點大學、找好工作、賺大錢、買豪宅,開名車、過理想的生活......這些算不算目標?我說算,但它們都不是好目標,它們很難帶來持久的動力,為什麼?
孩子感知不到,現在的孩子處于后物質主義時代,他們的生存環境和生活現狀都不錯,他們對物質的追求并不敏感,他們甚至認為現在就挺好,為什麼還要更好,更好是有多好,這些孩子感知不到,既然感知不到,就不可能產生動力。
不來自于內心喜歡,持久的動力一定來自于內心想要,而上面的這些目標都屬于他人或外界灌輸的追求,是別人的看法,根本就不是孩子內心真正想要的。
效用遞減,有研究表明,在基本生活保障被滿足前, 物質和幸福度成正比, 當達到某一個臨界值后, 物質和幸福度的關系就不大了, 有時候甚至成反比,換句話說,現在的物質條件都不錯,想要通過上面這些目標來驅動孩子學習,幾乎不可能。
那問題來了,什麼樣的目標可以帶給孩子更持久的學習動力?
想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參考游戲,孩子通常都喜歡打游戲,而且是網絡游戲,為什麼?因為游戲具備以下兩個特征:
孩子自己喜歡,在游戲里,他們有完整的自主權,想怎麼打就怎麼打,完全由孩子說了算。
能提供價值,孩子在游戲里并非孤身一人,他們有團隊,有組織,孩子可以是英雄,也可以是老大,他們享受為團隊作出貢獻時的快感,他們喜歡被人稱為部落的救世主。
基于此,我認為,一個好目標也需要具備上面兩個要素: 一、自己喜歡的目標;二、能為他人或社會作出貢獻的目標。
周恩來12歲時說:「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馬云說:」要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paypal的創始人彼得·蒂爾說:」要解放第三世界國家的人民「
......
你會發現,但凡一個取得巨大成就的人,他們的出發點一定是自己想做,而且,一定是站在」利他」的角度,從來沒有一個自私自利的人可以笑到最后。
《道德經》里說:「非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以無私之私,成就自下而上」......
列夫·托爾斯泰說:「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動物的生活」。
無論是中國的傳統文化,還是西方的哲學思想,無一例外地證明: 利他,是實現利己的唯一可持續發展道路!
不僅如此,「利他」也是實現幸福快樂的真正源泉,也只有「利他」才能真正換回持久的前進動力。
有一個迷茫的年輕人找到智者,說自己抑郁了,而且病得不輕,不知道如何生活下去。
智者告訴他,你只需要每天做一件好事,一個星期病就好了。
年輕人抱怨道,我都已經這樣了,哪里還有心思去做好事。
智者說,如果你這麼想,那你就得干一個月的好事,年輕人無奈地走了,可過了一個星期,年輕人神采奕奕地回來,告訴智者,自己的病全好了。
以我個人的經驗,當我們全身心地為他人而努力時,我們的內心是快樂的,我們的熱情是充足的,我們的力量是無窮的。
因此,幫助孩子找到一個自己想要的,并且是利他的目標,那麼,孩子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一定會充滿熱情,腳踏實地的去努力學習,因為這時候的學習是有意義的,是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