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研究證明,有的獎勵方式會促進孩子大腦的發育,讓孩子形成良好的認知模式,也會讓孩子形成正向的反饋,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好。
而有些獎勵的方式,不但沒有讓孩子變好,還讓孩子形成了不良的認知模式,孩子學習、做事越來越失去動力,親子關系也越來越差。
其實是獎勵方式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結果。不同的獎勵方法對孩子大腦產生了不同的變化,只有那些能夠讓孩子的大腦產生多巴胺的獎勵才能產生持久的作用,并讓孩子感到愉悅感和價值感,才能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好。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既聰明又懂事,所以平時會采用獎勵的方式來鼓勵孩子做正確的事。比如,孩子積極完成作業、主動做家務、考試得了100分等,家長會進行口頭表揚、物質獎勵和其他獎勵。
獎勵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種,你會采取哪些方式呢?
西班牙權威神經心理學阿爾瓦羅.畢爾巴鄂在《孩子的大腦:智商與情商的真相》中專門提到過獎勵的作用,4種獎勵不但無效,還讓孩子越來越懶惰,父母別再用
01玩具和物質獎勵
很多父母會采取這種獎勵方式:「你要是數學考了滿分,我就給你買你喜歡的玩具」。不知道你有沒有做過類似的許諾?
這種物質獎勵的方式看似是在讓孩子開心,激勵孩子好好學習,實際上,它讓孩子高興的程度非常有限,而且還容易讓孩子陷入一種不好的認知:擁有物質才是生活中真正的價值。當他長大后,他需要更多的物質需要來滿足自己,如果滿足不了自己,就會有很深的挫敗感。
大家都知道,人之所以感覺到快樂,是因為某件事刺激大腦分泌出了「多巴胺」這種物質。
孩子在被獎勵后,只有刺激到他的大腦產生多巴胺,他才能感受到開心。
滿足感產生多巴胺,多巴胺可以讓產生獎勵的行為和獎勵行為這兩種神經元連接起來。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