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功,離不開獨立性的培養。
一個人的獨立,不僅要有獨立生活的能力,還要有獨立的思想,在孩子身上表現為主動思考、積極面對并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孩子的獨立也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突然提高,需要父母一步一步引導。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從生活、心理、學習三個方面探討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培養生活上的獨立性,
請常說:「你來試試看」
想起一位80后的朋友說:「我們小時候都不太能心安理得地看著父母忙里忙外,自己坐在那邊不動窩。」
但我們身邊,很多孩子看著父母忙前忙后,自己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大人拖地,他可以腳都不抬一下,像這樣的孩子還不在少數。
不久前,有位家長聊起兒子的寄宿問題,孩子從高一開始就在縣城的學校里寄宿。
他們那是個很小的縣城,孩子們的生活能力比大城市的孩子要強很多。
唯有自家兒子在這方面表現平平,六個人的宿舍,只有他不會洗衣服、不會鋪床褥、塞被套。
媽媽每個周去趟學校,把他積累了一周的臟衣服帶回家,再給他的床鋪收拾干凈。
聊起這件事時,媽媽不曾對孩子生活能力表示擔憂,只是簡單一句「他不會」將一切合理化。
作為大人,我們太容易「小看」孩子了,在我們眼里,孩子總是脆弱的、需要幫助的,即使有的孩子到了十八歲,我們依然把他當成小孩。
我們鮮少給孩子過多的機會去學習如何過好自己的生活。
是孩子不會做嗎?
是大人不放心讓孩子做。
大人的不放心,帶動了孩子的不敢嘗試,時間久了,他也給自己貼上了「我不會」ADVERTISEMENT
所以,想讓孩子生活獨立,我們父母需要經常跟孩子說:「你來試試看!」
地掃不干凈,多掃幾次就熟練了;
洗碗慢,多試幾次效率就高了;
不會洗衣服,跟媽媽學幾次就會了……
一開始,孩子總是做不好的,但成長就是不斷試錯,他們就是從做不好的后果中吸取教訓。
大人先教會孩子怎麼做,慢慢地減少幫助,讓孩子學會在沒有父母的提醒及幫助下獨立完成一些事情。
孩子生活的能力,完全靠父母在早期有遠見的放手。
很多家長常問:「什麼時候培養孩子生活上獨立性最好?」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