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低年級就得把
孩子的習慣「盯」好了
我從不諱言在孩子小學低年級的時候,我很用心盯緊作業,我會坐在孩子旁邊,陪他們讀書、寫作業,完成后,盯他們檢查或復習,確定每天的計劃都要實行。當他們有困難時,我會立刻協助他們找出解決的方法,比方說查字典或找參考書。
不過 陪在旁邊最重要的目的,除了利用長期的反復操作形成他們的慣性,還要讓他們學會專心和時間控制。
我不希望他們邊寫邊玩,盡量幫忙約束他們集中精神,作業寫完,休息時間再好好玩。在他們小學一二年級時,每天晚餐后,我都和孩子一起到房間把作業拿出來,引導他們從當天的作業中,決定出完成的先后順序。
我要他們在一開始精神比較好的時候,先完成最難的作業(通常是數學或語文),再做其他科目,像美術勞作等放在最后面。至于才藝課的作業,我會要他們以「周」來做計劃,分配在課業完成后的空當。這樣可以教給他們一種時間安排的觀念,過一陣子之后,他們就會 懂得如何規劃自己所有的課業、才藝活動和休閑時間。
10歲是自然轉變的時間點
孩子小學三年級以前,父母的影響力大,我們的指令和建議,孩子比較愿意聽從。到了四年級,尤其是女孩子,伴隨著一些青春期發育帶來的生理變化,自主意識就變強了(男孩子通常會慢一點,開始的時間約在國中一年級)。
我比較記得的是,之前我給女兒什麼課外書,她就讀什麼,但小學四年級以后,我則清楚感受到她開始有比較強烈的偏好,尤其愛讀驚悚推理小說,至于她完全沒興趣的主題類別,就很難強迫她接受。
這是孩子隨著生理變化學習獨立自主的正常現象,家長要有心理準備調整心態做法,不應解讀為「孩子變叛逆,開始不聽話了」。
因此, 10歲左右是一個自然轉變的時間點,跟孩子之間的良性互動,在這之前就要打好基礎。比如協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父母必須早早建立權威,但不是一味地高壓。待孩子習慣養成后,做家長的再依狀況,一點、一點地放手,孩子會覺得父母越來越好相處,整個轉移過程就可以很順暢,不會有太多沖突。
中學生家長不該繼續當書童
孩子上中學以后,我很少像他們小學時那樣,常常為了幫忙班上的事去學校,但由于長期擔任家長代表,偶爾有事必須去學校時,我總是很害怕在校門口碰到一些天天到學校報到的媽媽。
其中一位別班的家長,孩子成績很好,常常名列前茅,每次在校門口遇見,她多半正在和另外一兩位媽媽討論前一天發回來的某一張考卷。
有時她會把我叫住:「高媽媽,昨天發回來的生物考卷,第一張第九題選擇題答案有問題,你知道嗎?正確答案是B,可是C應該也可以。我已經幫他們查過課本和參考書,我認為……」
通常我只能一臉茫然地回說:「不知道耶,我完全沒看考卷內容……」然后快步「落跑」。一方面為自己似乎是個很「混」的媽媽,感到有點不好意思,另一方面也擔心別人認為我裝模作樣。明明兩個孩子成績都不錯,在家里一定嚴格督促,卻愛在別人面前假裝沒管小孩。
我見過好些像這樣讀書比孩子更認真的父母,即使到了中學,還是天天在家管理小孩所有的功課細節,研究過濾每一張考卷。但在我看來, 「盯」作業、管孩子應該是有階段性的,目標是幫助孩子盡快養成好的讀書習慣和方法,父母不該到孩子已經初高中了,還繼續當書童,孩子可能因此養成依賴性。
不過,帶老大時,我并沒有清楚的概念預知什麼時間點該怎麼做,就是邊看邊走,自己觀察孩子的自理能力已經差不多,就逐漸放手。
中學以后的重點是傳送觀念
代替「盯」作業的是觀念上的傳送。
在孩子上國中以后,我常常跟他們分享一種觀念:人的一輩子,讀書是少數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事,不需要靠別人,運氣的成分也很低。沒有人際關系、職場、婚姻等等環境條件,你完全可以驗證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道理,很容易就享受到成果,為什麼不把握機會好好努力呢!
當然,追求成績表現,絕不是一味地要孩子當第一名,更不該只重視分數高低和名次,使孩子錯誤放大成績的意義與重要性。 我們自己也要認清孩子的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所以,我鼓勵孩子追求「自己的最佳表現」。
「跟自己競賽」的觀念必須從小灌輸,讓孩子了解成績是一種自我檢驗,而不是數字的追求,名次可以幫助我們知道自己的能力在人群中的落點,只要符合,甚至超越自己應有的表現就是最棒的。
我教導孩子的觀念是:不能把不喜歡學習當作借口,但努力過后發現不善于學習,是可以接受,也必須坦然面對的。我希望這種觀點能一直延續,成為他們未來做事的態度,因為沒有一個成年人可以永遠只選自己愛做的事情做。
那該怎樣找出衡量自己最佳表現的標準呢?不是拿成績來檢測我們的孩子需要多做幾本測驗卷,或是去哪里補習,而是 拿成績來觀察小孩的做事態度、能力以及所得到的成果。譬如數學老是不及格,我們要分辨究竟是不夠努力,還是努力之后依然沒有起色,有沒有找出補救的方法等等。
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女兒只在一年級拿過一次第二名,其他所有大大小小的考試,她總是班上的第一名。上中學的第一次考試,卻讓她第一次體會到,拿第一不再那麼容易。
成績不好,我們做父母的難免失落,但要有心理準備,才不會因為父母的態度造成孩子的壓力。我自己念台大外文系,以前在一個又一個的階段都有爬上金字塔尖,新階段又跌下金字塔的經驗,所以一再提醒她,對自己不要有錯誤的期待,但眼前的挫折不表示定數,只要肯下功夫持續努力,龜兔賽跑的故事在真實世界是會發生的。
不是不能跟蹤作業
關鍵在于目標和方法
我整個概念就是從小到大,由緊到松,因為好習慣不嚴格是養不起來的。小學高年級以后,我不再過問作業細節,只提醒孩子們學習若有困難,無法自己解決,一定要來找我商量。
女兒上高中一年級時,念書還算輕松愉快,但高二的第一次考試后,她便有點懊惱地對我說:「高二科目變多了,考試復習一個禮拜時間好像不夠。」
從那時起,她就自動把考試的準備時間提早為兩周。兩個孩子初高中以后,讀書和應付考試都完全自己負責。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父母「跟蹤」作業的目標和方法正確的話,就像是給孩子一支釣竿,親身示范釣魚的技巧與方法。短短兩三年時間的密集基礎訓練,足以讓孩子未來具備自制釣竿、拓展漁場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