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執中曾在節目中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國的父母一輩子都在等著子女感激,而我國的子女一輩子都在等著父母道歉。」真實得有點扎心。
借用年輕人之間的一句調侃:難道我「不要臉」嗎?為了孩子,父母可以傾盡所有,卻很難在孩子面前放下「臉面」。即便是自己錯了, 那聲「對不起」也很難說出口。
「三諫而不聽,則號泣而隨之。」《禮記·曲禮下》中的這句話,意思是說:父母有錯要勸告父母,但如果父母不聽,孩子還是要按照父母的意思去做。
我國是孝道之國,順從父母是孝順,父母的權威神圣不可侵犯,任何時候都要維護。這就很好地解釋了,父母為什麼會把在孩子面前的「臉面」看得如此重要。
殊不知,把面子看得太重的父母,往往傷害了孩子。誠然,我們都是第一次做父母,犯錯是難免的事,大可不必焦慮,關鍵是如何認識、改正自己的問題。
父母若懂得在這3個時刻「不要臉」,孩子會感激你一生。
1
自己犯錯時
要敢于向孩子認錯
曾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話題:「父母做錯了事,應該向孩子道歉嗎?」一位網友分享了自己的經歷:他小學一年級時,媽媽檢查作業后,發現被撕下兩頁,自己卻說不清楚原因。
媽媽以為是他作業做得不好,怕被責罵,自己撕掉的,把他狠揍了一頓。後來媽媽跟老師求證后,發現是孩子作業做得好,被老師撕下來當墻報了。知道冤枉了孩子,媽媽立馬蹲下身來,跟他道歉了。
感動于這位媽媽的智慧,很多父母卻做不到,充其量也只是運用「替代文學」遮掩一下:快來吃飯吧。
其實,在成為媽媽后,也特別理解父母犯錯后,不愿意拉下臉面向孩子道歉,「權威」是父母「拿下」孩子的捷徑。然而,被誤解,本身就是一種痛苦。那是比打罵、責怪,更讓孩子委屈、難過、失望的事。
某國有一項調查表明:孩子會將父母的道歉,視作父母對自己愛的表達。如果父母做錯了事遲遲不道歉,孩子會認為父母不愛自己。
實際上,犯錯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對待錯誤的態度。如果父母把自己的每次犯錯,都當成如臨大敵,那麼,傳遞給孩子的也是「錯誤本身」不可原諒。
久而久之,孩子也會陷入一種「犯錯有罪論」當中。要知道,「犯錯」也是通往成長的路,若是沒有「認錯」、「改錯」,便會造成「此路不通」。
真正有權威的父母,從來都不是制造虛假的「完美」與「強大」,而是正視自己的問題,并加以修正和完善。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