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就像牽著一只蝸牛在散步。每一個自律的孩子背后,都站著一個「能忍」的媽媽。會忍,才是當媽的最高境界。
01 忍住孩子的磨磨蹭蹭
朋友家有一個7歲的女兒,剛開始上小學的時候也是懶床,干什麼事情都是磨磨蹭蹭,一副漫不經心、與我無關的樣子。你催她,小朋友不急不慢地吐出一句:「我們小孩子,做事就是慢吞吞的,你越催,我們就越慢。」後來朋友跟孩子說「從明天開始,媽媽就不催你了,媽媽只會提醒你,你需要自己安排時間。
」第二天,小朋友依然懶懶地起床,慢悠悠地刷牙吃早飯。朋友在一旁靜靜地看著,愣是忍住沒出聲。就這樣,等孩子收拾好書包出門的時候,馬路上一個孩子都沒見到。
不出所料,孩子上課遲到了,還挨了老師的批評。小朋友滿臉委屈,怪媽媽沒有催她快一點。朋友把昨天的話又跟孩子說了一遍,這次小朋友似乎聽懂了。從那往后,再也沒催孩子起床。會忍,才是當媽的最高境界。為人父母,要記住:我們只是「陪練」,比賽的主導者永遠是孩子,唯有如此,孩子才能學會對自己負責。
生活中,總有些孩子,顯得慢慢吞吞,磨磨蹭蹭。遇到這種情況,家長都會特別著急,忍不住去催,甚至責罵孩子。但是,你越催,孩子越慢。面對磨蹭的孩子,該怎麼辦呢?秘訣只有兩個字:忍住。當孩子磨蹭的時候,父母要忍住催促,讓孩子自己承擔磨蹭的后果。只有孩子真正用心的時候,才會煥發出內在的動力。
父母的外在催促,不僅沒有讓孩子養成自律,還會帶來兩個嚴重后果。
一是,孩子懦弱,沒主見。
做父母的誰也避免不了催促孩子,尤其是在快節奏的生活中,不管孩子做什麼事情,家長都得催一下孩子,才能跟上自己的步伐,完成一件事情。
殊不知,孩子在父母的不斷催促下,會逐漸產生依賴心理,「反正有父母的監督,不著急」。當孩子發現了這條「捷徑」之后,今后遇到各種事情,倘若沒有父母的催促,就會一直懸而不決,不知所措。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變得性格懦弱、沒主見。
二是,易暴躁,缺乏耐心。
一個從小就被催促的孩子,長大后性格自然會變得急躁,一旦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形成一個容易暴躁的性格。教育家蒙台梭利博士說,每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時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