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兒童教養
兒童健康
育兒好物
兒童安全
簡易生活
全部
    
復旦教授演講驚人:「不能再對孩子讓步」,否則后果嚴重!
2023/09/12

曾有一段視訊,在家長圈引起過不小的轟動。

視訊主張「快樂教育」,考試、分數、重點中學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要擁有快樂的童年。

不少家長看完后,發自肺腑地感慨: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

于是,他們投入大量心力和資源讓孩子快樂學習,卻疏忽管教,一味溺愛、讓步、縱容。

結果孩子變得越來越驕縱,非但學無所成,還不守規則,不知感恩,甚至影響自己的未來。

面對此種教育怪象,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痛心疾首地呼吁:

「教育不能一再讓步,我們對孩子要真的負責。」

成長,本質上是收束天性的過程;而教育,則是一種規勸、矯正和引領。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的愛若沒有邊界,那結果很可能導致親子關系不和諧。

真正負責任的爸媽,都懂得「愛有分寸」,讓孩子在約束中,成長為三觀正、有擔當的人。

一味讓步只會養出「不懂感恩」的孩子

教育專家李玫瑾教授曾說:

「孩子3歲你不滿足他的要求,他最多就是滿地打滾;可當他15歲時,他可能會自殘、自盡、和你爭吵;但當他20歲時,可能會怨恨你,甚至攻擊你。」

我們總以為對孩子有求必應是愛,殊不知,這種愛是蝕骨的毒藥,害了孩子,最終也會傷了自己。

還記得那個「狀告父母不養之罪」的29歲男子嗎?

他公開發聲:「希望國家出台法律,如果孩子沒能力,父母就該一直養下去。」

他叫匡正軒,讀書時怕累,沒學到一技之長;輟學后打工,又覺得工作比讀書還累,就索性回家啃老,游手好閑地混日子。

或許你以為他家境殷實,然而,事實恰恰相反。

他父親不過是個建筑工人,每月最多也就賺3000塊;母親身體不好,常年臥病在床。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可匡正軒為什麼會如此墮落頹廢?

原來,這背后,與他接受的教育不無關系。

媽媽溺愛,爸爸袒護,從小到大,匡正軒在「過度保護」中,隨心所欲,肆意妄為。

不愛讀書就不讀,不想工作就不去,吃喝拉撒全由父母打理,沒錢了就要,一旦被拒絕,他就大發脾氣,對父母拳腳相加。

我們覺得父母可憐,但這一切都源自他們過度介入孩子生活,在超濃度的愛中,沒有底線地讓步。

匡正軒的故事,讓我想起了非洲草原上的紅蜘蛛。

這種蜘蛛,剛出生就胃口很大,吃光了母蜘蛛準備的飯團,就會一哄而上爬到母蜘蛛的背上,把媽媽撕咬分食。

這些父母就像蜘蛛媽媽,掏空了自己,還得不到孩子的感恩,最終被蠶食殆盡。

很多時候,父母越愛孩子,孩子反而越沒有自我認知和判斷力,越沒有斗志和生存能力,越欠缺教養與品格。

一個家庭,最大的不幸,莫非就是用滿滿的愛養出「不懂感恩」的孩子。

最好的親子關系是愛有分寸,身有邊界

「人才魔術師」蔡笑晚,曾在節目《謝謝了,我的家》中,講過自己和兒子的一段往事。

四子蔡天潤讀國中時,迷上了《少林寺》、《霍元甲》這種武打片,吵著鬧著要去少林寺學武。

為了說動父母,蔡天潤發誓說: 「今生絕不讀書,要成為一代武術大師,保衛祖國,震撼世界。」

蔡笑晚聽后,并沒有立刻同意,也沒有百般勸阻,而是平心靜氣和孩子交談。

確定孩子去意已絕,他讓蔡天潤寫一份「決心書」,保證言出必行,說到做到。

之后,蔡笑晚找來武校的招生簡章,為孩子報了名,還帶全家人給蔡天潤踐行。

沒想到,僅僅過去兩個月,蔡天潤在武校就待不下去了,希望回學校繼續讀書。

但這次,蔡笑晚就沒那麼「好說話」了,他鄭重地對兒子說:「你必須堅持下去,你對自己的人生選擇都不負責,將來怎麼成才呢?」

結果,蔡天潤只能硬著頭皮在武校待夠了一整個學期,才被父親接回家。

有了這次教訓,蔡天潤端正了學習態度,一路高歌猛進,直到取得美國著名大學的博士學位。

蔡天潤十分感激父親當年的教導,為了完成蔡笑晚「救死扶傷」的心愿,多年后,他放棄國外的高薪工作,在上海創辦了一家私立醫院。

在教育子女上,蔡笑晚體現出了父母「有分寸的愛」,既沒有完全順從孩子,又沒有強行打壓。

而蔡天潤在吃了點苦頭后,懂得了一個道理: 每個人都應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父母的愛,唯有「恰到好處」,溫和而堅定,孩子才能身心健康地長大成人。

同樣是愛孩子,有的父母處處幫忙,事事掌舵,完全介入孩子的生存領域,將自己與孩子過度捆綁,但也有的父母,在愛的基礎上,能夠舍得放手,適當拒絕,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

教育絕非一件簡單的事,需要每一位家長用心用力,既要與孩子建立情感紐帶,又要在管教的過程中,松緊適度。

周國平說:

「分寸感是成熟的愛的標志,它懂得尊重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這個距離意味著對于對方作為獨立人格的尊重。」

過度溺愛一味讓步,是一種越界的愛;靠父母權威嚴厲管教,同樣是「以愛為名」對孩子的傷害。

合格的父母,都能找到一個平衡點,既能給孩子自由,又能對孩子有所約束。

熊孩子是慣出來的好孩子是管出來的

《管教的勇氣》里說: 「教育孩子,小時候要狠管,長大了給他翅膀。」

管教孩子,并非打壓與控制,而是從小給孩子樹立規則觀念,培養良好的習慣,用愛為孩子畫一道安全線,幫孩子成長為適應社會的人。

那如何管教孩子呢?給大家五點建議。

① 管住手機,不讓孩子沉迷娛樂

有人在網上問:有哪些東西,孩子千萬不能碰?

很多家長說:「孩子千萬不能碰的東西之一,就是能獲得短期快感的東西。」

比如短視訊、小游戲,太容易讓孩子沉迷,而手機已經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不可能完全杜絕孩子接觸。

那怎麼辦呢?

有專家建議:

「6歲以前,不要以各種名義讓孩子接觸手機;就算要用,也要刪掉短視訊、游戲等手機APP;6歲以后,根據學習的需要,制定看手機的時長、頻率;立下規矩,并明確破壞規矩所要承擔的后果。」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是因為他們缺少自控力,容易被低級娛樂吸引,并沉溺其中。

身為父母,當務之急便是以身作則,讓自己和孩子遠離手機,不沉迷娛樂。

② 管好時間,不讓孩子拖延成性

不少家長抱怨說:

孩子上學后,時間總是不夠,每天一早起,半夜睡,可還是有做不完的事。一家人著急忙慌,雞飛狗跳,永遠沒有停下的那一刻,分分鐘感覺自己會猝死。

不可否認,生活節奏的確越來越快。 因此,時間管理顯得尤為重要。

《聰明人是怎樣管理時間》中說:「聰明的人,知道如何分清輕重緩急,如何提高自己辦事的效率。」

家長需要做的,是教孩子認識和感受時間;幫孩子縷清事情的條理;將時間分段并進行合理安排;勞逸結合,緩慢適度,既不要一味嘮叨催促,也不要讓孩子拖延成性。

③ 培養習慣,提升孩子自覺性

作家高嶺,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朋友「宋兄」的孩子正在讀高中,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卻從來不上興趣班,學習之余還能搞點興趣愛好,可謂典型的學霸。

而宋兄的方法就兩條:「一是像對待考試一樣對待家庭作業;二是有問題只找主觀原因。」

第一條,是培養孩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第二條,是提升孩子的自覺性。

哲學家培根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好的父母,都懂得讓孩子從小養成好習慣,盡早培養起自覺性。

④ 情緒管理,提高孩子的情商

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曾說:「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個學校。」

孩子和我們一樣,會有各種情緒:積極的、快樂的、負面的,憤怒的……

但卻沒有我們對情緒的分析和疏散能力,一旦受挫,孩子們很容易陷入情緒失控之中。

身為家長,要讀懂孩子的情緒,聽見他們內心的語言,并教給孩子如何表達和處理負面情緒。

比如面對青春期鬧情緒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做的,是幫孩子安靜下來。

再通過深入了解與溝通,找到問題的癥結,引導孩子去接納、面對、解決問題。

教會孩子情緒管理,不僅能和諧家庭關系,還有助于提高孩子的情商。

⑤ 學會拒絕,讓孩子自立自強

盧梭在《愛彌爾》中寫過一句很扎心的話:

「你了解什麼辦法可以讓你的孩子痛苦嗎?那就是,讓他想要什麼就有什麼。他得到的越多,想要的也就越多,遲早有一天,你不得不拒絕他,這種意料不到的拒絕,對他的傷害,遠遠大過他不曾得到過滿足的傷害。」

為什麼有的孩子很難被滿足,不知道感恩;而有的孩子卻能體諒父母,懂得生活的不易?

究其原因,或許就是因為父母是否做到了適當拒絕。

學會對孩子說「不」,只做60分父母,才能養出獨立自強又懂得感恩的孩子。

很喜歡這樣一段話:

「孩子成長的過程,就像栽培小樹苗成長一樣。小樹苗的成長,需要灌溉呵護,也需要修剪枝椏。」

沒有人生下來就會自動成長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人,我們都像栽培樹苗一樣培養孩子,讓他們在悉心澆灌和耐心修剪中慢慢長大。

而父母,就是手握剪刀的園丁,只有父母用心,才能把孩子修剪出更好的樣子。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真正的愛都有后勁兒,能托起孩子的未來,也能讓他們展翅高飛。

北醫護妹花80萬,將18坪舊房大改造,1坪都不浪費,衛生間干濕分離,陽光大陽台超治愈
2023/07/06
奶奶太會收拾廚房:用墻面收納,讓狹窄「單行道」廚房變整潔!
2023/07/06
新竹三口之家爆改40年老房,樸素布局卻一塵不染,看過的人都說溫馨:這才是真正的豪宅!
2023/07/06
月薪4.5萬,房貸530萬,買下40坪的房子,裝修壓力大,但有家了~
2023/07/06
斷舍離女孩出圈上央視,88㎡的家僅6件傢俱,常年堅持「不消費」
2023/07/06
52歲阿貝為愛妻用「6貨櫃花130萬」造60坪天然花園別墅,走進空中花園如進仙境
2023/07/06
屏東小夫妻,爆改46年狹長昏暗老房,改完明亮舒適,夢中情房無疑了!
2023/07/06
「媽媽,咱們家是不是很窮?」兩種不同回答影響孩子一生
2023/10/01
孕期,孕婦常吃的3種食物,可能是寶寶黃疸的「源頭」,早知早好
2023/10/01
3歲看大7歲看老?想讓孩子「更出色」,7歲前家長要給他立下「這5個規矩」
2023/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