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段視訊,在家長圈引起過不小的轟動。
視訊主張「快樂教育」,考試、分數、重點中學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要擁有快樂的童年。
不少家長看完后,發自肺腑地感慨: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
于是,他們投入大量心力和資源讓孩子快樂學習,卻疏忽管教,一味溺愛、讓步、縱容。
結果孩子變得越來越驕縱,非但學無所成,還不守規則,不知感恩,甚至影響自己的未來。
面對此種教育怪象,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痛心疾首地呼吁:
「教育不能一再讓步,我們對孩子要真的負責。」
成長,本質上是收束天性的過程;而教育,則是一種規勸、矯正和引領。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的愛若沒有邊界,那結果很可能導致親子關系不和諧。
真正負責任的爸媽,都懂得「愛有分寸」,讓孩子在約束中,成長為三觀正、有擔當的人。
一味讓步只會養出「不懂感恩」的孩子
教育專家李玫瑾教授曾說:
「孩子3歲你不滿足他的要求,他最多就是滿地打滾;可當他15歲時,他可能會自殘、自盡、和你爭吵;但當他20歲時,可能會怨恨你,甚至攻擊你。」
我們總以為對孩子有求必應是愛,殊不知,這種愛是蝕骨的毒藥,害了孩子,最終也會傷了自己。
還記得那個「狀告父母不養之罪」的29歲男子嗎?
他公開發聲:「希望國家出台法律,如果孩子沒能力,父母就該一直養下去。」
他叫匡正軒,讀書時怕累,沒學到一技之長;輟學后打工,又覺得工作比讀書還累,就索性回家啃老,游手好閑地混日子。
或許你以為他家境殷實,然而,事實恰恰相反。
他父親不過是個建筑工人,每月最多也就賺3000塊;母親身體不好,常年臥病在床。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可匡正軒為什麼會如此墮落頹廢?
原來,這背后,與他接受的教育不無關系。
媽媽溺愛,爸爸袒護,從小到大,匡正軒在「過度保護」中,隨心所欲,肆意妄為。
不愛讀書就不讀,不想工作就不去,吃喝拉撒全由父母打理,沒錢了就要,一旦被拒絕,他就大發脾氣,對父母拳腳相加。
我們覺得父母可憐,但這一切都源自他們過度介入孩子生活,在超濃度的愛中,沒有底線地讓步。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