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每個家庭都覺得孩子是個寶,把孩子寵得不行,面對孩子的一些小情緒,家長們也是盡量去照顧。這就會導致寶寶在長大的過程中,逐漸變得叛逆。
其實,寶寶在兩歲以前是可以放肆的寵溺的,這時候的孩子正處于安全感的建立期,父母給予他足夠的關心和呵護可以讓寶寶擁有強大的心理。但是2歲以后就慢慢開始有自己的思想了,他們也希望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情。
當父母以發號施令的語氣去對待孩子時,就會出現孩子不聽話的情況,這時候父母就開始擔憂了: 才這麼小就已經不聽話,那以后長大豈不是要變得叛逆了?對于這個想法,我們來看看兒童心理專家怎麼說的。
經過研究證實,孩子其實有自己的想法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代表孩子的心智正在逐步成熟起來。爸媽不能因為怕孩子以后變得叛逆,就強制性的逼迫孩子順從自己的意愿,或者強烈的施行一些打罵政策。那麼,面對出現叛逆情緒的孩子,父母應該怎麼合理去面對解決呢?
當孩子面對一些想要的東西或者家長的一些要求有自己的想法和情緒的時候,家長這時候應該保持情緒上的冷靜。不能孩子一撒潑打滾,家長就輕易的低頭滿足孩子的一些要求。也不能看見孩子嚎啕大哭就感到心疼情緒崩潰選擇服軟。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面對孩子的哭鬧,應該耐心的告訴孩子:你可以選擇大哭大鬧,但是我們不會因為你的哭鬧而選擇妥協,你的哭鬧并不會給你帶來任何好處。明確地讓孩子知道一味哭泣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當這樣的次數多了,孩子自然也會慢慢明白自己的哭鬧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也就會選擇和父母正確溝通。
例如說有的家長在帶孩子出去玩的時候,到了該回家的時間,孩子不愿意回去的時候你會怎麼辦呢?大多數的家長都會選擇強行拉走孩子,或者就是用威脅的方式去脅迫孩子回家。比如說:你要是不回去,我就走了,你自己在這里玩吧。這樣的做法下,孩子通常都會不情愿或者哭著跟父母離開,對孩子的心理也會造成一定損害。父母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提前和孩子說好一個回家的時間,到了那個時間點,就帶孩子回去。如果孩子正玩得高興,可以和孩子說明溝通一下,多讓他玩一會兒再離開,回家后要及時就這個問題和孩子說明,告訴他做人誠信的重要性,說好幾點就應該幾點走。面對此類非原則性的問題時,家長其實可以多聽從孩子的意見,尊重他們的主觀意愿,采取溝通的方式互相和解。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在教育過程中,一定要自我約束,不能對孩子高標準嚴要求,到了自己就變得散漫起來。每次和孩子說好的事情,一定要辦到,如果覺得自己沒辦法做到的事情,不要輕易的去做保證。例如有的寶媽答應孩子,如果考試考了第一名,就獎勵孩子一個星期不用做課外習題。結果當孩子真的做到的時候,又會開始耍賴比如什麼題目太簡單、只是碰巧之類的,要求又發生了改變。這樣的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信任感就會大大減少,也會更難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