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兒童教養
兒童健康
育兒好物
兒童安全
簡易生活
全部
    
經常被暗示的孩子,大腦會發生驚人變化!有些話永遠不要對孩子說
2023/08/23

為什麼孩子越吼越不聽話?

兒子最近在家上網課,經常一道數學題琢磨半天都想不出來,孩子爸急了:

「講了這麼多遍還不懂嗎?

「你怎麼這麼笨!」

「你是豬腦子嗎?」

兒子很快不耐煩起來,最后干脆把筆一扔,直接撂挑子不干了。

你知道, 為什麼孩子越吼越不聽話,越讓他做什麼就越不做?

這可能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你,陷入了「白熊效應」。

如果我說, 「接下來一分鐘內你想什麼都行,就是不能想一只大白熊」,

你能做到嗎?

是不是發現, 越強調不要想大白熊,你腦海中的大白熊就越清晰?

孩子也一樣。

你越是告訴他,不要在床上蹦,他就蹦得越起勁;

越是強調,不要打翻杯子,他就越容易把杯子打翻;

越是說你怎麼這麼笨,他越不會做。

越是阻止,越容易發生,這就是「白熊效應」。

也是一種心理暗示。

當你在潛意識里不斷重復一件事情,它就會變成現實。

臨床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隱形精神暴力」,如果你認為孩子不好,貶低他,他也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你一直說他笨,他就真的認為自己:「我不行,我不可以,我做不到」。

心理醫師蘇珊·沃德教授曾經說的: 「小孩總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并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哈佛醫學院發現,長期被這樣對待的孩子,他們的海馬體和胼(pian)胝(zhi)體的體積會縮減, 這說明,孩子的記憶力和反應速度都會下降,智商會受到直接影響!

暗示對孩子的影響力,真的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

3句「暗示」,幫你激發孩子內驅力那遇到這種情況,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我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做法,一看父子倆因為寫作業開始發脾氣干仗了,我趕緊叫停!

各種彩虹屁都用上了。

這也是一個心理學上的萬能公式:

FFC育兒模型。

翻譯成中文就是三步:

事實(Fact)+感覺(Feeling)+比較(Compare)。

1、第一句話,描述事實:

「我知道你也很煩,我們也是這樣過來的,媽媽很理解你。」

——這是在跟孩子共情。

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說,我們的右腦管情緒,左腦管邏輯思考。

孩子14歲之前,

「前額皮質」的發育尚未成熟, 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

右腦一旦占上風,就會變得敏感、脆弱、自控力差,凡事都愛和大人「對著干」。

這個時候,就像精神分析里說的,父母要像一面鏡子一樣,去映射孩子的喜怒哀樂,幫他言語化, 這會讓他慢慢平靜下來, 會讓他感受到被理解和被關心。

2、第二句話,闡述感覺:

「媽媽很欣慰,你現在正確率比之前高太多了。」

——這是在幫孩子轉念。

孩子本來就被題目難住了,不會做,心理壓力很大。

這個時候又被家長說:「笨死了」,會進一步挫傷他的自信心, 開始懷疑自己, 覺得自己不是讀書這塊料。

所以我們要幫孩子把「負面情緒」轉變成「正面情緒」,讓孩子明白,原來:

只要好好努力,下一次會比這一次更好, 我能行,我可以!

當他有這種心態轉變的時候,學習就會完全轉變狀態。

3、第三句話,進行比較:

「你看看你那道題不用爸媽教都做對了,這道也可以。」

「咱們再試試。」

——這是在激發孩子的內驅力。

有科學研究發現, 情緒降溫的時間其實是15s,在孩子情緒平穩下來后,左腦的邏輯開始慢慢回來了。

這時,我們就可以不斷地強化孩子的正向觀念,然后,鼓勵他繼續嘗試。

你猜怎麼著!

孩子還真吃這套,把筆又拿起來重新算了:「媽媽,你再給我講一遍吧。」

而且最近作業本上出現類似的問題,他都沒有再犯錯。

同一個孩子,為什麼僅僅因為大人對待的方式不同,他的表現竟然出現天壤之別?

心理學上曾有一個著名的實驗——「權威性謊言」。

羅森塔爾教授去了一所普通中學,隨機劃了18個名字,對老師說:「他們智商很高,很聰明。」

沒想到,8個月后,奇跡出現了!

那18個被選中的學生, 真的成了班上的佼佼者。

這,就是暗示的力量!

FFC模型也可以解決很多讓你頭疼的育兒問題:

比如,孩子不愛干家務,那就觀察孩子在這方面的優點,哪怕他只是洗了一個碗,你也要抓住機會夸。

第一步,描述事實:「媽媽都沒提醒,你就把碗洗了。」

第二步,闡述感覺:「洗得很干凈,媽媽太開心了。」

第三步,進行比較:「你看你碗刷得多好呀,比媽媽刷得都干凈。

哪怕只是一道題,一首曲子,或者孩子某一刻努力的態度,你都可以用贊揚的方式,激勵他朝更好的方向前進。

腦科學家洪蘭教授說過:

「大腦是可以被語言改變的。它會一直不停地因為外界的需求而改變神經的分配。」

聰明的家長,應該把愛和期待傳遞給孩子,而不是否定和打壓。

只有當孩子感覺更好的時候,他才能做到更好。

父母如何正確應用「暗示」養育孩子孩子的未來是好是壞,就藏在父母的嘴里。

那我們如何正確用「暗示」來解決育兒難題呢?

✔生活上,把「不要」去掉。

直接告訴他,你希望他怎麼做。

把「不要吵」,改成「噓,小點聲」;

把「不要頂嘴」,改成「先聽我說完」;

把「不要哭了」,改成「媽媽抱抱,告訴媽媽為什麼難過?」;

把「不要亂扔玩具!」,改成「你是不是不喜歡它們了?為什麼不喜歡了呢?」;

把「不要打人」,改成「你可以生氣、發脾氣,這都沒關系,但是打人是不對的。」

你會發現,只要把「不要」去掉,孩子會越來越聽話。

✔學習上,訓練孩子自己「上癮式學習」。

孩子為什麼不喜歡學習呢?

那你就一定要了解「峰終定律」。

這是說,人對一段體驗的感受, 是由高峰和結尾決定的,如果高峰和結尾是愉快的,那麼整段體驗就會很快樂。

很多孩子學習的高峰是這樣的:

「啊,這道數學題,太難了!」

「啊,這篇作文不會寫!」

全是負面情緒。

學習結尾是這樣的:

「太煩了,不想學了」

「我要去玩手機」!

也是負面的。

這就直接決定了,孩子覺得學習是痛苦的,誰沒事兒喜歡給自己找罪受啊?

那為什麼很多孩子打游戲上癮呢?

就是因為高峰和結尾都超級爽,甚至每一分鐘都會有正面反饋。

說到這,估計你已經想到了:

如果學習的高峰和結尾是正面的,那孩子就可以真的愛上學習。

沒錯!

我們可以主動幫孩子去創造正面的高峰和結尾。

先說高峰。

孩子之所以不想學,就是因為學習目標太大了、太難啃了。

就像暑假作業,一做就是一本書,擱誰誰都不想做呀,太多了。

我們可以幫孩子把大目標拆成小目標,形成一個個具體的、可以完成的小任務。

比如:一天做5頁。

這樣,學習就會變得相對簡單,當孩子一次又一次完成時,大腦就會感到快樂,自然形成正面的高峰體驗。

再來看結尾。

有的孩子作業都做得很好,提前完成了,家長卻說:「還有一本練習冊,來,咱們趁勝追擊。」

這就把孩子本來已經積累的那些正面體驗慢慢消磨掉了。

所以,不要趁勝追擊,而是吊一點點胃口。

當孩子激動地跟你說:「我都做完了!」,你就可以說:「好棒啊,咱們休息休息,你想去公園玩嗎,我可以陪你。」

孩子反而會有意猶未盡的感覺。

我們不斷給孩子正向反饋,也是在激發他的內驅力和自信心, 他才會更有動力:「我能行,我可以!」

這,其實就是暗示的力量!

下面這些很好用的黃金句式一定要多跟孩子說:

「寶貝,你說了算」

「寶貝,你能幫幫我嗎?」

「哇,你做得比我還好。」

「寶貝,我相信你。」

……

父母給到的暗示是積極的,孩子就會相信,并且努力成為那個美好的樣子, 能面向世界、滿身活力、熱情微笑, 也能擁抱自己、從容灑脫、不卑不亢!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

父母的話,是孩子一生的風水。

壞的暗示,讓孩子一生藏在童年的陰影里;

好的暗示,給孩子一生前進的勇氣和底氣。

父母的語氣有多好,孩子的運氣就有多好, 永遠不要小看「暗示」的強大力量。

北醫護妹花80萬,將18坪舊房大改造,1坪都不浪費,衛生間干濕分離,陽光大陽台超治愈
2023/07/06
奶奶太會收拾廚房:用墻面收納,讓狹窄「單行道」廚房變整潔!
2023/07/06
新竹三口之家爆改40年老房,樸素布局卻一塵不染,看過的人都說溫馨:這才是真正的豪宅!
2023/07/06
月薪4.5萬,房貸530萬,買下40坪的房子,裝修壓力大,但有家了~
2023/07/06
斷舍離女孩出圈上央視,88㎡的家僅6件傢俱,常年堅持「不消費」
2023/07/06
52歲阿貝為愛妻用「6貨櫃花130萬」造60坪天然花園別墅,走進空中花園如進仙境
2023/07/06
屏東小夫妻,爆改46年狹長昏暗老房,改完明亮舒適,夢中情房無疑了!
2023/07/06
「媽媽,咱們家是不是很窮?」兩種不同回答影響孩子一生
2023/10/01
孕期,孕婦常吃的3種食物,可能是寶寶黃疸的「源頭」,早知早好
2023/10/01
3歲看大7歲看老?想讓孩子「更出色」,7歲前家長要給他立下「這5個規矩」
2023/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