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提起女兒,我就一肚子委屈。就拿上周發生的事情來說吧:我陪她練字,看她歪著個身子,便提醒道:「寫字的時候坐好了。」過了一會兒,見她筆順不對,我敲敲桌子:「說了多少遍了,‘回’字要從內到外寫。」直到我又一次指出她握筆的姿勢有問題時,女兒終于忍不住了,「啪」得把筆一摔,說:「那我不寫了,你說什麼我都不寫了。」隨后,就自顧自開始看漫畫書,任我說什麼都沒反應。聚餐時,我向幾個朋友訴苦。沒想到,大家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好心提醒孩子吧,可父母越說孩子越被動。對此,一個在重點中學當了多年班主任的朋友解答了我們的疑惑:為人父母,會說話是本事。但懂得閉嘴,才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智慧。
01
父母的嘮叨
正在剝奪孩子的主動性知乎上,有位媽媽說自己10歲的女兒離家出走了,然而,她的第一反應卻是「如果女兒真的丟了就好了」。女兒到底做了什麼,才會讓媽媽如此崩潰呢?原來,孩子爸爸常年出差,家里的兩個孩子都是由媽媽負責照顧。但女兒完全沒有主動性,干什麼都需要媽媽反復催促、提醒。光是起床這件小事,媽媽一早上就要念叨30遍以上。晚上放學回家后,女兒也從來不會主動寫作業。不是要喝水,就是要吃東西,要麼就是把妹妹惹得直哭,每天都得磨蹭到半夜12點。然而,評論區卻一針見血地指出:
正是因為這位媽媽無休止的嘮叨和提醒,才使女兒變得越來越麻木。
無獨有偶。
之前在一檔教育類節目《老師請回答》中,也有這樣一對母子。孩子向節目組爆料,自己從小到大,耳畔一直縈繞著媽媽的嘮叨聲。有時,男孩已經知道錯了,想請求媽媽少說兩句,但等待他的,依舊是媽媽新一輪連珠炮似的說教:
「要不是親生的,我都懶得管你!」「如果實在看不慣,讓你爸給你換個媽去呀,你當我愿意管你啊。」
然而,媽媽的嘮叨并沒有讓兒子因此變得自覺、主動,兒子反而選擇了「擺爛」:對于老師布置的作業,男孩能抄就抄。
無論媽媽是發脾氣,還是講道理,他都一副油鹽不進的樣子。事實上,一項研究表明,重復的頻率與說服的效果之間是呈「倒U曲線」的。也就是說,一旦提醒的次數超過了某個臨界點,父母說得越多,孩子反而越被動。就像《不管教的勇氣》一書中寫的: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