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兒童教養
兒童健康
育兒好物
兒童安全
簡易生活
全部
    
「媽媽別走」寶寶大哭拒進幼兒園,研究發現:哭是好事,比不哭強
2023/09/04

愛哭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這個詞已經被用爛了,每到新學期這個詞就會被拉出來說說。但大部分人只會告訴你:分離焦慮很正常,家長只要保持好心態,孩子就會克服。真的是這樣嗎?優米這次突發的分離焦慮,讓老母親深深懷疑這樣的說辭。剛開始還能保持正常的心態,但隨著熊娃哭鬧的時間越來越長,心態真的崩了。

為此,結合老師講解,老母親特意去查了不少關于分離焦慮的資料,還真讓我發現了一些理論依據。

心理學家 約翰.鮑爾比(Bowlby J)提出:孩子對母親的依戀是基因中攜帶的,這種依戀關系是造成孩子分離焦慮的關鍵。也就是說孩子愛哭,「 分離焦慮」只是表面原因,而真正的原因其實是「依戀關系」。

美國心理學家Mary Ainsworth用「 陌生情景法」實驗,觀察孩子對環境適應能力。他先讓孩子和媽媽在一個房間,隨后進來一個陌生人和媽媽交流,接著媽媽離開房間,過段時間媽媽再回到房間。

研究人員根據孩子「哭」的方式,將依戀類型分為4種類型: 安全型、回避型、焦慮-矛盾型和恐懼型。

安全型:大約 70%的孩子是這類型,他們很有安全感。媽媽在時會獨自探索周圍環境,媽媽離開會有分離焦慮,但媽媽回來又會開心玩耍。 這些孩子進入幼兒園會「哭」幾天,但很快就能適應新環境。

焦慮-矛盾型:這類孩子,媽媽在時也會擔憂,時不時看媽媽是否還在身邊。一旦媽媽不在,「分離焦慮」就會變得特別強烈。當媽媽再次出現,孩子甚至會對媽媽剛才的離開表現出不滿。這類孩子進入幼兒園, 會出現強烈的情緒波動或攻擊[性.行.為]。

回避型:這類孩子對媽媽是否離開表現得很冷漠。媽媽是否走開對他們影響不大,善于采取回避的方式來掩飾和壓抑自己對媽媽的需求。 這類孩子入園時,不會表現出焦慮,不少家長誤以為是孩子懂事,其實并不是孩子沒有焦慮,而 是他們隔離了自己的情感體驗。

恐懼型:這類孩子一方面對媽媽的依戀感到非常矛盾,一方面又表現出對媽媽依戀的壓抑和回避。他們入園時,有時會表現的毫不在意,有時又會哭的撕心裂肺,常常讓人捉摸不定。

這些依戀關系才是造成孩子大哭的關鍵,比如:矛盾性和恐懼型的孩子最容易情緒奔潰,嚎啕大哭,回避型孩子更多的則是冷漠。

為何說:哭是好事,比不哭強?

身為家長,看到孩子大哭一定會心疼,我們都會想盡辦法讓孩子止哭,但科學證明: 其實孩子哭出來要比不哭強,為什麼呢?

分離是每個寶寶的必修課,分離意味著焦慮,我們害怕焦慮給孩子幼小的心靈帶來不可彌補的創傷。但事實上,據 《美國精神病學雜志》發表過的一篇針對美國疾病普查數據庫的論文分析,顯示: 只有4.1%的孩子會患分離焦慮癥,成人分離焦慮的機率是6.6%。兒童分離焦慮只有三分之一(36.1%)會持續到成年后,也就是說「分離焦慮」的持續性影響只有1.4%。

只有一小部分孩子會出現心理疾病級別的分離焦慮癥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SAD),分離焦慮對孩子的影響沒有我們想象中的大,往往現實中是我們這些當父母的過分夸大了它的影響。

那些愛哭的孩子,其實是通過「哭」表達自己的情緒,這是孩子應對焦慮的正常操作。相比讓孩子憋著不要哭,哭出來的孩子反而更容易發泄焦慮,也更容易安撫。

「哭」只是一種情緒表達,家長大可不必勸或嚇唬孩子不要哭;也不要擔心孩子不適應幼兒園環境而自己先繃不住大哭,這對孩子都是不好的示范,會放大孩子的恐懼。要知道, 成人1.4%的分離焦慮癥,大部分就是因為兒童時期壓抑情緒,或者不知道如何表達情緒引起的。

正確的做法是:當孩子大哭時不要阻止,讓他把不安和緊張的情緒發泄出去。

面對分離焦慮,家長要如何引導?

雖然,只有1.4%的孩子會被分離焦慮影響,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放棄不管。恰恰相反,理解了依戀關系,能讓我們更好地幫助孩子擺脫分離焦慮。

首先,不要玩突然消失的把戲,要態度溫和立場堅定地離開

不少父母應對孩子分離焦慮的方式是偷溜,「 一聲不吭就腳底抹油」的做法非常不可取。

3-4歲的孩子而言,時間還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他們無法分清一周、一天這樣的時間到底有多長。3、4歲的孩子,哪怕父母只是突然消失了1小時,也會讓他們非常恐懼,他們會將這段時間無限拉長,以為「爸爸媽媽不要我了」。

這種 偷偷開溜的父母,會讓孩子時刻擔心被「拋棄」,讓孩子產生「焦慮-矛盾型」依戀關系,破壞孩子的信任。

最好的做法是,孩子嚎啕大哭時,不要訓斥,不要比較,不要跟孩子說「別的孩子都沒有哭,就你哭了」;只要心平氣和地告訴孩子:你要去哪,什麼時候回來。

注意不要說幾點回來, 幼兒園的小朋友對幾點并沒有明確的概念,應該用具體的時辰,比如,太陽下山媽媽就回來了。

其次,給孩子一個固定的告別儀式

研究發現,固定的告別儀式能極大的減輕孩子的焦慮。告別儀式不用太復雜,蹲下來抱抱孩子,告訴她:「媽媽愛你,今天放學媽媽第一個來接你。」或者可以和孩子一起約定一個動作,比如,擊個掌、捏捏小鼻子、或者發明一套只有你兩懂的手勢。

要注意的是:儀式盡量簡單,不要過于冗長。因為 告別拖得越長,孩子反而越不容易放手讓家長離開

最后,給孩子準備一件安撫物

優米班上放著每個孩子的全家福,這其實是很好的一種方式,家長離開后「全家福」就成了孩子的一種「情感替代品」,孩子焦慮時看看和父母在一起的照片,就會重新建立起依戀關系。除了全家福,孩子從小玩到大的玩具、書、安撫毯、都是能夠情感替代品的很好備選。

有些家長會擔心,孩子會對安撫物更加依戀,也會擔心安撫物打擾孩子聽課。其實不用太擔心,入園安撫物就是一個暫時的東西,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幼兒園每天接觸更多的知識、更新的玩具,孩子就會慢慢把安撫物拋在腦后。

值得注意的是,千萬不要在孩子對按服務還非常依戀時,強行讓孩子戒除依戀物。這不僅會讓孩子的分離焦慮反彈,還會讓孩子認為幼兒園就是破壞她和安撫物關系的地方,從而更加抵觸去幼兒園。

總之,孩子抵觸幼兒園大哭是一個很正常的過程,身為家長不能過分擔心,也不要佛系躺平。用科學的方法合理引導,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無處不在的愛,才能平穩地度過分離焦慮期。

北醫護妹花80萬,將18坪舊房大改造,1坪都不浪費,衛生間干濕分離,陽光大陽台超治愈
2023/07/06
奶奶太會收拾廚房:用墻面收納,讓狹窄「單行道」廚房變整潔!
2023/07/06
新竹三口之家爆改40年老房,樸素布局卻一塵不染,看過的人都說溫馨:這才是真正的豪宅!
2023/07/06
月薪4.5萬,房貸530萬,買下40坪的房子,裝修壓力大,但有家了~
2023/07/06
斷舍離女孩出圈上央視,88㎡的家僅6件傢俱,常年堅持「不消費」
2023/07/06
52歲阿貝為愛妻用「6貨櫃花130萬」造60坪天然花園別墅,走進空中花園如進仙境
2023/07/06
屏東小夫妻,爆改46年狹長昏暗老房,改完明亮舒適,夢中情房無疑了!
2023/07/06
哈佛歷時75年研究發現:長大后活得幸福的孩子,都有「這3大特征」
2023/09/22
「拋媚眼寶寶」看爸爸打游戲火了,網友:這小眼神,你爸爸心醉了
2023/09/22
來錯地方了吧?爸爸「穿工作服」開家長會「被嘲笑」,網友:并不好笑!
2023/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