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哭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這個詞已經被用爛了,每到新學期這個詞就會被拉出來說說。但大部分人只會告訴你:分離焦慮很正常,家長只要保持好心態,孩子就會克服。真的是這樣嗎?優米這次突發的分離焦慮,讓老母親深深懷疑這樣的說辭。剛開始還能保持正常的心態,但隨著熊娃哭鬧的時間越來越長,心態真的崩了。
為此,結合老師講解,老母親特意去查了不少關于分離焦慮的資料,還真讓我發現了一些理論依據。
心理學家
約翰.鮑爾比(Bowlby J)提出:孩子對母親的依戀是基因中攜帶的,這種依戀關系是造成孩子分離焦慮的關鍵。也就是說孩子愛哭,「分離焦慮」只是表面原因,而真正的原因其實是「依戀關系」。
美國心理學家Mary Ainsworth用「陌生情景法」實驗,觀察孩子對環境適應能力。他先讓孩子和媽媽在一個房間,隨后進來一個陌生人和媽媽交流,接著媽媽離開房間,過段時間媽媽再回到房間。
研究人員根據孩子「哭」的方式,將依戀類型分為4種類型:安全型、回避型、焦慮-矛盾型和恐懼型。
❶ 安全型:大約70%的孩子是這類型,他們很有安全感。媽媽在時會獨自探索周圍環境,媽媽離開會有分離焦慮,但媽媽回來又會開心玩耍。這些孩子進入幼兒園會「哭」幾天,但很快就能適應新環境。
❷ 焦慮-矛盾型:這類孩子,媽媽在時也會擔憂,時不時看媽媽是否還在身邊。
一旦媽媽不在,「分離焦慮」就會變得特別強烈。當媽媽再次出現,孩子甚至會對媽媽剛才的離開表現出不滿。這類孩子進入幼兒園,會出現強烈的情緒波動或攻擊[性.行.為]。
❸回避型:這類孩子對媽媽是否離開表現得很冷漠。媽媽是否走開對他們影響不大,善于采取回避的方式來掩飾和壓抑自己對媽媽的需求。這類孩子入園時,不會表現出焦慮,不少家長誤以為是孩子懂事,其實并不是孩子沒有焦慮,而是他們隔離了自己的情感體驗。
❹恐懼型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