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以,當你總是讓孩子去做他不喜歡做的事情,孩子就會總是跟你唱反調,當你總是用挑剔的眼光看孩子,孩子在你的眼里就沒有任何優點。
比如有位媽媽總是抱怨自己家孩子彈鋼琴的時候不用心,彈了一年了,還只會那幾首曲子,還經常彈錯音調。
後來跟孩子一番談心之后,她才知道孩子根本不喜歡彈鋼琴,而是喜歡畫畫,而彈鋼琴,是在媽媽數次嘮叨逼迫之后,才不情愿地答應下來的。
第二天,媽媽放棄了鋼琴,讓孩子選擇了自己喜歡的畫畫,第二年,孩子的作品就在市區比賽中得了一等獎。
孩子犯了錯,我們肯定會批評孩子,但我們的批評,往往是指責和教訓,而不是讓孩子從中獲得收益和成長。
因為我們往往以為罵一頓孩子才能記住,但事實是,罵一頓孩子并不會記住教訓,而是會記住父母那張咆哮的臉。
2022年,江西16歲少年李正宇被學校開除,回到家后被母親責罵,李正宇一氣之下離家出走。
這一失蹤,就是整整9天,所有人都在為他擔心,害怕他遇上壞人,也害怕他沖動做傻事。
所幸,他最后被學校的老師發現。原來,他這9天一直睡在學校操場的儲物柜里,餓了就去教室找同學的零食吃。
母親找到他時,他卻一把推開母親,扔下一句「我不想和你說話」,就再也不理媽媽了。
16歲的孩子,已經分得清是非對錯,一氣之下離開家這麼久,本身確實有很大的問題,可反過來想想,即使一個成人,在外面風餐露宿這麼久,也會特別想回家,可他寧愿一個人待在這樣又冷又亂的地方,也不愿回家的背后,又是因為什麼?
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是純粹的發泄自己的怒氣,還是在找出他們錯誤之后引導他們認識錯誤,然后反思自己的行為,這很重要。
因為我們批評孩子的時候,很難將孩子當成一個平等的人來對待,而是發泄自己的怒氣和怨氣,而且人在情緒激怒之下,很容易說出一些過激的話語。
所以我們以為自己是為了孩子好,但那些過激的語言會在孩子心理烙下深深的傷痕,傷害他們一輩子。
很多患抑郁癥的孩子,當醫生詢問他們為什麼這麼痛苦的時候,他們都會告訴醫生,我媽媽罵我是廢物,或者我爸爸說養我還不如養只狗。
每一句傷人的話,都在提醒孩子,你有多糟糕,你有多沒用,你的父母有多嫌棄你。
所以,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我們不要急著批評孩子,也不要急著給孩子講大道理,而是要先共情孩子:「媽媽(爸爸)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一定想把這件事做好,所以才不小心犯了錯。」
先共情孩子的情緒,會讓孩子的情緒慢慢緩和下來,這時候再告訴孩子道理,孩子就會很容易接受,并且從中獲得成長。
養育孩子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育的目的也從來不是讓孩子不犯錯誤或者是少犯錯誤,好好跟孩子說話,才能讓孩子好好成長。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