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兒童教養
兒童健康
育兒好物
兒童安全
簡易生活
全部
    
李玫瑾:「這類孩子」小時候難帶,長大后往往「最有出息」
2023/08/28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困擾: 孩子太倔了,好難帶。

李玫瑾教授說:

「孩子難帶不是一件壞事,反而是孩子聰明的體現。」

英國《每日電訊報》也稱:性格倔強的孩子在學業上,以及今后在工作方面都會比較成功。

所以,如果你家里也有同款娃,在不偏離大方向的前提下,不如正確引導孩子。

如果孩子將「倔強」用在正當的地方,未來就是妥妥的「績優股」。

孩子性格倔不是「不聽話」,而是有主見

《向上吧少年》有一期,考官設置了一個場景題目:姐弟倆搶紅包發生爭執,該怎麼解決?時間是3分鐘。

6歲的李睿杰立馬上前詢問紅包個數,知道是6個后,建議讓姐弟倆平分。但是不管他怎麼勸說,其中一個小朋友就是不同意平分。

雖然最后警示燈亮了,李睿杰沒有說服小朋友,但對于一個6歲的孩子來說,有勇氣上前解決問題已經不容易了,而且他一直強調「平分」的想法,讓大家覺得他自我意識很強。

但在他媽媽眼里,李睿杰是個不聽話、有奇特想法的孩子。

上課才5分鐘,李睿杰就坐不住了,時不時做出很多小動作。

學舞蹈的時候,老師糾正動作,他就按照自己的意愿來。

畫畫時他也不按常規,章魚的身體和腿是分開的。

後來,媽媽居然停掉了他的美術畫。她覺得:不聽話是吧,也別去學了,在家也不許畫。

只是這樣做有用嗎?

答案顯而易見,媽媽沒有看到孩子有主見的一面,只是覺得他不能太另類。

很多父母遇到性格倔的孩子,總是想盡辦法讓孩子聽話,殊不知這類孩子不是不聽話,而是很有主見。

根據兒童發展心理學,兒童的「自我意識」從1-2歲萌芽,3歲左右得到深度發展,3歲以后隨著大腦知識儲備不斷增加,自我意識的表現, 會從「脾氣」轉化為「觀點」,變得越來越有主見。

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教授羅翔說:

「生命,都是逆流而上的。」

主見對于孩子非常寶貴,一個有主見的孩子擁有別人沒有的想象力,他們積極樂觀,善于創新,敢于提出異議,不會平庸度日。

倔強的孩子,更有毅力

心理學家布魯瑪·紫格尼克曾經做過一個實驗。

他給128個孩子布置了作業,內容有讀小說、做算術題、看圖作文……一部分孩子全部完成,而另一部分孩子因為中途被叫停沒有完成。

結果發現,做作業被叫停的那部分孩子能夠記住86%的作業內容。

這就是著名的 「紫格尼克效應」:大部分人容易忘記已完成的工作,而對未完成的工作念念不忘。

對性格倔強的孩子來說,他們會有一種執念,更有毅力去完成。

比如王楠,小時候雖然有天賦,但也有倔強的一面。

10歲時,父親陪她練球,但她的動作總是做不好,被父親一遍一遍糾正,于是丟下球拍不想練了。

父親覺得自己嚴厲了些,但為了王楠的將來他沒有心軟。

後來倔強的王楠雖然有些不服氣,卻最終沒有放棄。因為她知道父親是對的,于是重新拿起球拍練了起來。

跟著教練訓練時,生病了也不叫苦叫累,堅持和別人一樣完成訓練任務。

受了傷,她安慰來看她的媽媽:「媽,我沒事,看我還能走路呢!」。

正是靠著這種倔強,他堅持磨練自己的技術和心理,在比賽中奪得了很多冠軍。

2004年雅典奧運會,她在進四分之一決賽時不幸落敗。當時她想要退役,但因為北京奧運會她選擇留了下來,為了目標努力拼殺。

之后,作為世界上第一位乒乓球獎項大滿貫球員的王楠退役了。

現在,她有了幸福的家庭,女兒也開始練乒乓球。她經常告訴女兒:「輸贏很正常的事,輸了球不要哭,要想著怎麼訓練然后贏回來。」

通常,性格倔強的孩子來說,那些未達到的目標更能激起他們的「戰斗欲」。

如果孩子「戰斗欲」強,說明他們有一顆堅毅的心,更容易獲得成功。

因為他們一旦設定了目標,不會輕易認輸,會堅持不懈地克服困難。

長大后,更有可能成為未來的領袖和時機的掌控者。

家有「倔強」娃,父母這樣做

面對「倔強」娃,最不理智的做法就是斗個你死我活。

如果父母扼殺了孩子的思想,等于切斷了孩子追求自我的通道。

孩子變成一片只會隨波逐流的落葉,失去了靈氣。

如果不想將來看到這樣的景象,關鍵在于父母。

1、尊重和理解

比爾·蓋茨曾經在紀錄片《走進比爾:解碼比爾蓋茨》里,感謝她的媽媽。

他17歲時就創辦了他的第一家軟件公司,20歲時從哈佛大學輟學創辦了微軟。從此,事業越做越大。

但這些成就,除了蓋茨自身的原因,與他媽媽也有很大關系。

他從小就是一個性格倔強的孩子,不善言辭、不愛交際,還經常頂撞父母。

與父母在餐桌旁爭吵時,對母親大喊大叫,父親氣得把水潑到了他的臉上。

現在看來,那時候的他「充滿諷刺、自作聰明、粗魯無力」。

但他的媽媽卻不這麼認為,而是帶全家去看了心理醫生。醫生說:「你的孩子沒有問題,他只是比較有主見。」之后他父母就學著尊重他的意見。

蒙台梭利說:

「沒有內在的沖動,沒有什麼原因和動機,兒童是不會做出任何反應的。」

孩子都會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父母只有盡量搞清孩子內心的需求,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才能理解孩子。

孩子的動機被理解了,再倔的脾氣也不會那麼生氣了。

所以,父母要調整好心態,試著接納孩子的倔強,尊重孩子的眼光和選擇。

當倔強的孩子,得到一定的發展空間,會給父母帶來意想不到的成長和驚喜。

2、讓孩子體驗后果

「不要把玩具擺在這。」

「不可以吃零食。」

「不能隨便玩火。」

……

對倔強的孩子來說,往往很難聽進父母的話。

尤其是他們最反感「不要」、「不可以」、「不能」這類詞語,更不怕跟父母硬碰硬。

如果不是原則問題,就給他們掌控權自己去嘗試,哪怕做不好也沒關系。在安全的范圍內,讓他們去體驗各種后果。

之前有位媽媽的做法被很人點贊,她女兒零度的天氣非要穿愛莎公主裙出門,于是她就「將計就計」讓女兒穿著裙子出門。

底下很多媽媽留言也是用這種方法讓孩子改變了「倔強的做法」。

有些事情,比起暴力阻止孩子,父母適當地放手會更好一點,實踐比說教更管用一點。

孩子從切身的體會中總結經驗,從而放棄不靠譜的想法。這時,父母再介入也容易有好的效果。

3、堅持底線,界定原則

雖然倔強的孩子更有主見和毅力,但不意味著要完全放任,如果是原則問題,父母不能退讓、妥協。否則他們不懂是非,走上社會也容易誤入歧途。

因此,父母要有自己的底線,給孩子界定原則,什麼事情是堅決不能做的,讓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關于界定原則,可以試試定家規。

奧巴馬就曾給兩個女兒建立過9條家規,雖然他非常疼愛和尊重女兒,但是同時也會給女兒界定為人做事的原則,比如不能譏諷嘲笑他人,不能無理取鬧、亂發脾氣,不能鋪張浪費,不能盲目追星,為保證身體健康8點半準時熄燈睡覺。

想要孩子遵守這些原則和家規,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同時定家規時也要和孩子溝通和商量,孩子明白了家規的用意,又參與定制家規,就會更加遵守。

皮亞杰說:

「孩子出現倔強的表現,其實是他們自我意識開始萌發。」

雖然會讓父母感到心累,卻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

好的父母在孩子自我意識萌發時選擇尊重和理解孩子,放手讓孩子去探索那個屬于自己的世界。

同時,他們也能利用規則約束孩子,讓孩子主動放棄無理的「倔強」,建立正確的三觀和為人處世的原則。

只有這樣,孩子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并為了實現目標而堅守本心,最終擁有自己想要的人生。

北醫護妹花80萬,將18坪舊房大改造,1坪都不浪費,衛生間干濕分離,陽光大陽台超治愈
2023/07/06
奶奶太會收拾廚房:用墻面收納,讓狹窄「單行道」廚房變整潔!
2023/07/06
新竹三口之家爆改40年老房,樸素布局卻一塵不染,看過的人都說溫馨:這才是真正的豪宅!
2023/07/06
月薪4.5萬,房貸530萬,買下40坪的房子,裝修壓力大,但有家了~
2023/07/06
斷舍離女孩出圈上央視,88㎡的家僅6件傢俱,常年堅持「不消費」
2023/07/06
52歲阿貝為愛妻用「6貨櫃花130萬」造60坪天然花園別墅,走進空中花園如進仙境
2023/07/06
屏東小夫妻,爆改46年狹長昏暗老房,改完明亮舒適,夢中情房無疑了!
2023/07/06
「媽媽,咱們家是不是很窮?」兩種不同回答影響孩子一生
2023/10/01
孕期,孕婦常吃的3種食物,可能是寶寶黃疸的「源頭」,早知早好
2023/10/01
3歲看大7歲看老?想讓孩子「更出色」,7歲前家長要給他立下「這5個規矩」
2023/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