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地親子關系是孩子成長發展中的重要支柱,有助于塑造孩子的情感安全感與自尊心。
李玫瑾老師在做客《圓桌派》時說過一句話,讓我感觸頗深:很多家長,總是在該管孩子時不管,不該管或管不了時,又開始想方設法地管。
同事李哥就是這樣,兒子12歲前李哥幾乎沒怎麼操心,平時加班回家孩子已經睡了,早上爺爺奶奶早早送到了學校,偶爾周末帶孩子出去玩玩,別說高效陪伴了,就算碰到個周末能帶孩子出去一趟,孩子都能高興好幾天。
由于缺乏陪伴,孩子和他的關系親近中總透露著疏離,進入青春期后這種「疏離感」愈發嚴重。
兒子開始不讓父母進自己的房間,拒絕和父母一起過周末,甚至背著家長偷偷談起了戀愛,被老師請了家長。
當李哥重視起來,發現「孩子需要管管時」,兒子已經過了聽父母話的年紀。
李哥後來反思:那時知道家里有老人照顧,孩子不會受委屈,自然就不會投入更大精力。孩子這麼抵觸家長,回頭看看確實是我們前期陪伴不夠!
別說李哥,我們何嘗不是這樣呢?道理都懂,但一想家里有老人兜底,便不自覺地將應該分給孩子的關注放到別的地方。
所以,老人適時退出對年輕人而言雖然是一種壓力,也會成為年輕人的一次鍛煉,會成為良好親子關系的催化劑。
通常情況下,我們會建議在孩子進入學前教育階段時,也就是3~5歲左右讓老人慢慢退出。
因為這個年齡階段,是孩子開始發展自我獨立性和社交技能的關鍵時期
。孩子們需要走出家庭,與同齡人建立起聯結、學會與外界互動,還需要培養他們解決問題以及適應變化的能力。
通常老人帶娃會比較寵愛,這對于孩子發展自身能力會是一個阻礙。仔細觀察老人帶大的孩子,他們在情感上會更加依賴長輩
。有時甚至會因為情感影響,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
優米已經5歲了,我們上班時都是奶奶帶著。最近我發現,她基本很少在人多的場合表達自己的需求,因為平時都是奶奶幫她說。比如,想邀請小朋友到家玩,她自己不敢表達,就非得讓奶奶幫她邀請。
除此之外,老人長時間帶孩子可能會影響孩子與同齡人的互動,比如前文提到的雙胞胎。小區里同齡小朋友的家長經常約著一起去玩,年輕人湊在一起聊的話題老人插不上嘴,自然也不愿湊在一起,孩子也會受到一些影響。
所以在孩子嘗試與同齡人社交的年齡,老人選擇退出,對孩子成長而言也是一種助推。
前面提到了,老人過多承擔父母的責任,帶來的首要影響就是孩子與父母關系疏遠。
發展心理學認為:3歲前是培養孩子安全感的關鍵期,若這個時期父母長期缺位,會讓孩子感到焦慮、孤單,讓他們無力應對情緒需求,缺少穩定的情感依戀關系。
同時父母的缺位還會對孩子的自我認知產生影響,在生命最初的幾年沒有得到過父母肯定的孩子,長大后也會難以建立良好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你看,雖然老人隔代養育能減少年輕人的壓力,但某些方面老人無法取代父母對孩子的影響。
所以如果你家也是老人幫忙帶娃,在孩子差不多3~5歲時就需要考慮讓老人適當退出了。
當然讓老人退出并不需要強硬地讓他們離開,而是告訴長輩未來我們將會擔負起自己的責任,也會留給長輩更多自己的時間,讓他們去做自己的事,這樣才更有利于家庭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