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親是一個極其固執的人,一旦他認定一件事,九頭牛都拉不回來。
這不,這兩天由于身體的原因需要動一次大手術,按照他的意思,他就想在當地的醫院進行手術。
可是,據家里人了解,這樣的手術有一定風險,最好是去省會城市的醫院去處理。
然而,父親就不信這個邪,堅信這不是什麼大問題,當地處理足夠了。
就這麼點事兒,家里人跟父親吵的不可開交, 彼此互不相讓......
大家看,類似的情景應該不少見吧,你想往東,可愛人就是要往西;你是想往左,可孩子偏偏就想往右,結果呢?各抒己見,各有道理,兩不相讓,最后大吵一番。
吵過以后你以為就沒事了麼,錯!下次遇到類似的問題照樣重新上演一遍。
為什麼會是這樣呢?
原因就一個—— 沒有人喜歡被說服,我被你說服,就相當于我被你打敗,而沒有人喜歡失敗。
你看是不是這樣:
1、孩子明明知道你說的是對的,但是他就是不愿意聽
2、同事明明知道你的策略是對的,但是他就是不愿意承認
3、你明明知道愛人是為你好,但你就是不愿意承認他是對的
......
這就是前面提到的: 「沒有人喜歡被說服」,即使我現在很肯定地告訴你這句話,但你的心里還在嘀咕:」不會啊,我覺得我這人挺隨和的「。
那麼好,作為父母,我們是成年人,我們的閱歷,經驗,認知邊界都比孩子豐富,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的決策能力遠遠超過孩子。
可問題是孩子很可能get不到我們的點,甚至堅決認為自己就是對的,那這個時候怎麼辦?
是跟他講道理,設法說服他?是用父母的權威逼他就范,還是用某種好處」賄賂「他,讓他配合?
其實,以上都不是最好的辦法,講道理、威脅、逼迫、賄賂都不是最好的育兒之道,破壞親子感情不說,還容易引發孩子的抵觸和反抗,最關鍵的是未必有效。
那我推薦的方式是」太極溝通法「,我不敢說包治百病,但如果父母可以學到手,我敢說你可以輕輕松松地讓孩子聽話。
直接上例子:
有一天,孩子跟媽媽說:「我不想上學了,我想待在家里」!
媽媽說:「所以你覺得上學很痛苦是嗎」?
孩子說:「是啊,上學非常無聊,也不知道學那些東西干嘛,而且老師管得又那麼緊,實在讓我喘不過氣來」!
媽媽說:「哦,那是因為老師管的太嚴,所以你很討厭上學是嗎」?
孩子說:「就是了哇,我只是困了,上課時候稍微趴了下,結果數學老師就叫我站起來,簡直太氣人了」!
媽媽說:「是啊,當著那麼多同學的面站起來,確實很尷尬,那你就討厭數學老師麼,其他老師你覺得怎麼樣」?
孩子說:「其他老師都還不錯,我還挺喜歡上他們的課的,就是數學老師」。
媽媽說:「嗯,那我就懂了,確實有一些老師很過分,真的不知道如何才好,你覺得咱們還有什麼應對措施不」?
孩子說:「其實我也知道,老師管的嚴也是為我好,畢竟他不希望我錯過什麼知識點」。
......
大家看,從」不想上學「到」不喜歡數學老師「,再到」老師也是為了我好「,這個過程發生了什麼,是不是發生一次180度大轉彎?
其實,這就是」太極溝通法「,說白了,就是打太極,以柔克剛,借力打力。
我們想想這個場景,你推著孩子往左,而孩子推著你往右,你們倆相互推來推去,誰都不肯想讓,結果呢,雙方都沒實現自己的目標。
可是我們換一個場景, 比如你想讓孩子往左,因為你知道左邊一定是對的,可孩子就是想往右,那麼好,我們牽著孩子的手,先往右,然后轉彎,再轉彎,繼續轉彎......直到徹底轉向左邊,整個過程看似是我們引導的,但其實最終是孩子自己決定的。
為什麼會這樣呢?
情緒在先,事情在后
孩子首先是動物,然后才是人,只有孩子認為我們是跟他一起的,他才會愿意聽我們的,因為大腦的邏輯是安全第一,任何潛在的沖突都會激發大腦的攻擊或防御模式。
而在這種模式下,孩子的大腦被情緒包裹著,根本無法進行理性的判斷,可一旦我們先跟著孩子的步伐,讓他覺得自己是安全的,父母是來幫助他的,那麼他就會相信我們,信任我們。
因為看見,所有相信
因為孩子還小,很多道理不一定懂,所以他的決策很可能比較片面,可一旦父母打開了孩子的心門,走進了孩子的世界,那麼父母就很容易把自己的經驗和閱歷傳遞給孩子。
因為這種傳遞,讓孩子看到了不同的選擇,懂得了不同決策的后果,那麼他自然就明白了:」哦,原來那樣做才是對的「。
正所謂,因為看見,所以相信,因為相信,所以愿意!
總結一下:
人與人之間本質上就是溝通問題,只要能把溝通這件事處理好,其實所有的問題都不是問題。
對孩子來說更是如此,有效的溝通可以讓親子關系變得更好,可以讓育兒過程更加順暢,而」太極溝通法「可以有效提升父母的溝通能力,立竿見影,馬上有效!
需要注意的是:
這套法子針對成人照樣有效,不信你就試試 有效的溝通是基于平等和尊重,如果你不能發自內心的,站在孩子的視角想問題,那麼再好的溝通方式也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