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身邊父母有這樣的感慨:
孩子長大以後像變了一個人一樣,明明父母和孩子是世界上最親近的人,可我們突然一下變得不瞭解孩子了。
其實,孩子的成長軌跡一直是一條不斷前進的彎曲道路,未來孩子會成長為什麼樣,都是由早期的發展決定的。
李玫瑾教授認為,大部分孩子的心理問題,都源於12歲之前父母對孩子的撫養方式。
01忌「一個寵,一個嚴」
李玫瑾教授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案例:
有一個男孩,爸爸媽媽都很厲害。爸爸常年在國外,但對男孩管教很嚴。
媽媽在國內,對男孩很是寵溺。
男孩長大後,被姑姑安排進銀行系統上班。
令人意外的是,家境並不差的他,竟然在銀行裡做假了幾百萬的假賬…… 被抓住時,家人還不敢相信,家裡並不缺錢,他為什麼這麼做?
李玫瑾老師一語破天機:男孩之所以人前人後兩副面孔,正是因為父母的管教不一致造成的。
媽媽的寵溺,造成了他的為所欲為。
爸爸的嚴苛,造成了他的膽怯自卑。
很多父母認為,家裡應該「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其實這是錯的。
在父母面前,男孩會一面想要討好,一面想要任性。長期的矛盾心理作用下,性格也漸漸變得扭曲。
02忌「只給孩子物質滿足,卻不陪伴孩子成長」
李玫瑾老師曾在一次講座中講到:
珠海有一個父親,很有本事。短短幾年的打拼,就存了百萬家財。可是,當他回到家時,卻發現兒子已經長大,卻總是翹課、惹是生非。
他想要開始管孩子,卻發現根本管不住。
《正青春》裡的季楊楊,爸爸是政府高官,一直在外地就職。媽媽也一直陪爸爸在外地,他從小跟著外婆、舅舅長大。
高三那年,爸爸媽媽空降回來,想要參與他的成長。但此時的季楊楊性格叛逆,對他們很是抵觸。
父親的教導在他身上起不到任何作用,只能讓他越來越反感。
李玫瑾老師說:家庭撫養不僅體現在物質方面,更重要的是對子女的心理撫養。
0-12歲的孩子,正處於對父母的「依戀期」。
跟父母長期、持續的親密接觸,能給孩子帶來生命初期的愉悅記憶,也是孩子形成心理自製力的基礎和資本。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