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的生活費問題,經常是一個容易引起爭論的話題。你會發現,無論什麼城市、什麼家庭,都容易因為這個標準而起紛爭。
而且具體情況的差異簡直令人咋舌,有人每月5000嫌少,有人每月給子女1000塊還沾沾自喜。我們來聽聽一位老師怎麼說。
中國的家庭教育方式中,自古就有窮養兒、富養女的觀念。因為人們認為女生是嬌貴矜持的,需要在家里好好對待她們才能自信。不因為別人隨便一只糖葫蘆就跟著走。
很多大學生反映,校園里確實經常看到女同學花錢更大手大腳一些。
打聽之后才知道,原來她們的生活費比男生普遍要高一點。
這樣的觀念得到一位老師的認同。眼看寒冬時節就要來臨,老師提醒父母:「如果可以的話,請多給女兒500塊生活費吧」。
他列舉出了一些理由,首先,女兒被稱為小棉襖。她們往往跟家長的共情能力更強,更懂得體貼和關愛父母,理應被好好對待。
「小棉襖」冬天怎麼可以不加衣呢?而冬季的衣服往往比平常貴,現在稍微像樣的羽絨服、棉衣都不便宜,如果想女兒在學校自信點,稍微加點「冬季服裝費」是必要的。
其次,現在的大學生跟以前的情況也不同,考研、考編制等,幾乎成為很多人上學時期就開始籌劃的任務。
生活費太少,容易導致學生們面臨經濟壓力,拖緩了給未來規劃的步伐。等到大學生意識到有多重要時,已經晚了。
最后,還有一個很直接而現實的理由:家長不給足生活費,就可能有別人「幫你給」了。
可別高興太早,如果女生養成了日子緊就找異性要錢要東西的習慣。
眼前看是給家里省了養育成本,但放長眼光真的好嗎?有的人可能就要跟校外的「大哥」走了,弄得好或許可以嫁個條件好的以后享清福。
關鍵是很多例子說明,這樣的情況很難如想象那麼美好,萬一搞不好得罪人,要付出巨大代價。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