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若在山上發現這種植物,記得帶回家它價值珍貴,煲湯是一絕
在農村有許多的野生的植物,在這些野生的植物當中,有很多價值都非常珍貴,只是這些野生植物,生活在農村的人們,對它的價值不懂,沒有加以利用,這些野花野草,在懂的人眼里是寶,在不懂的人的眼中是草,一文不值。
今天小吳就為大家介紹一種農村山上的野生植物,這種植物叫做土茯苓,別名叫做冷飯團、硬飯頭、紅土苓,禹余糧、白余糧、草禹余糧、刺豬苓、過山龍、硬飯、仙遺糧等。
土茯苓在中國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川、云南等省區都有生長的,多生于山坡或林下。
土茯苓是一種多年生的常綠攀緣狀灌木,它的莖光滑沒有刺,土茯苓葉互生;常有纖細的卷須2條,脫落點位于近頂端;葉片薄革質,狹橢圓狀披針形至狹卵狀披針形。傘形花序單生于葉腋,通常具10余朵花;雄花序總花梗長2-5mm,通常明顯短于葉柄,極少與葉柄近等長,在總花梗與葉柄之間有1芽;花序托膨大,連同多數宿存的小苞片多少呈蓮座狀。漿果直徑6-8mm,熟時黑色,具粉霜。花期5-11月,果期11月至次年4月。
土茯苓的根狀莖是近圓柱形,或不規則條塊狀,有結節狀隆起,具短分枝,比較粗厚,與匍匐莖相連接,粗2-5cm。表面黃棕色,凹凸不平,突起尖端有堅硬的須根殘基,分枝頂端有圓形芽痕,有時外表現不規則裂紋,并有殘留鱗葉。
質堅硬,難折斷。
切面類白色至淡紅棕色,粉性,中間微見維管束點,并可見沙礫樣小亮點(水煮后依然存在)。質略韌,折斷時有粉塵散出,以水濕潤有粘滑感。氣微,味淡、澀。以斷面淡棕色、粉性足者為佳。
土茯苓是一種很好中藥材,它的入藥部分是選擇干燥后的根莖。
常于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洗凈后干燥、入藥;或趁鮮切成薄片后干燥、入藥。甘、淡,平。歸肝、胃經。具有除濕,解毒,通利關節的作用。用于濕熱淋濁,帶下,癰腫,瘰疬,疥癬,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體拘攣,筋骨疼痛。
土伏苓的吃法一般用來煲湯,用土茯苓煲豬蹄湯時,我們選擇豬蹄460克、土伏苓40克、生地20克、赤小豆80克。把豬蹄用開水過一下血水,然后鍋內放水燒開,然后放下豬蹄、土伏苓、生地、赤小豆煲滾,慢火煲三至四小時,下鹽調味即可。
正因為土茯苓的這些價值,在農村有一些懂得它價值的人,運用現在高速發展的網絡科技 ,把它們拍成圖片視訊發布在網上,通過自媒體平台,把這些農村特有的野生植物走出大山去,在方便別人的同時,為自己賺上一份辛苦錢。這種土茯苓在電商網站的價格賣到30多元一斤,新鮮的,非常的不錯了。
朋友們,在你們的家鄉,有這種土茯苓嗎?你還知道它的其它的價值嗎?歡迎大家在下面留言,一起說說看。如果你也喜歡農村植物知識,記得關注我,每天為您分享農村植物知識。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